坐在下首的二人互视了一眼,终于明白了晏温的意图,便齐声答道:“晏相立意深远,我等大为敬服,愿竭力助您施行新政,纵有刀山火海,亦不敢轻言推辞1
晏温笑道:“我这个所谓‘新政’,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绝非刀山火海之险,但也需诸位处处留心,用出十分的谨慎。我只求你们做到这一点,其余的问题,纷纷不在话下。”
“大人素来懂得刚柔并济,今日这番话语,钮奉相是断断说不出来的。干大事还得您这样的大家来做。”洪立慎连忙附和。
晏温见他已然挑明了自己的本意,便不再心存隐讳,直截了当地说道:“我不是个喜欢冒险的人,但如今忽与你们讲起改革之事来,此为何故?二位想得没错,正是因为奉相一人。他所行的新政,只为私利,不求天下之公,不知耗了工、户两部多少钱粮,到头来却行不彻底,你看现在,闭口也不提收复城池的事情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增添政绩,心意全不放在治国安邦上面。任由这样的风气遍布朝野,不说你们不答应,我也不会答应的1
“至于本官的新政,则力求治本治根,决心来一场兴复古学的大改革!欲理国家,必先正其风俗,风俗诡诈,法度也就无从谈起1
尽管他在慷慨激昂地陈词,可二人一听到‘古学’二字,满溢笑容的脸上突然僵住了,刷地一下白了;晏良瞬间观察到了他们的异样,便轻轻敲两次椅子,试图让晏温听见。
晏温的耳朵还是好使,他用余光一乜弟弟,见后者向旁边甩了甩头,顺势看去,便看到二人紧张的面容。
他暗自笑了笑,又把举起的双手按回了椅把上,沉默片刻,方才再度开口:“诸位平日都见惯了我老成持重的一面,大抵是惊讶于这条方略的不切实际吧?”
洪立慎刚才好一顿奉承,哪知道他能讲出这些漫无边际的道理,心里好一阵后悔。但毕竟自己的声音喊得最高,此时只得硬着头皮回答:“小人与晏公乃云泥之别,怎敢妄加指摘!不过是有几分疑惑罢了,请您赐教。我读书时,亦曾知先周诗书礼乐,无不具备,风土人俗,淳朴怀德,但自郡县立制以来,郡守治民如同奴隶,已不复存前代之政矣。如今更是大势已成,无可挽回,不变制而变俗,恐怕难以成功。”
晏温道:“这是你不知圣贤的道理了。国朝开辟天下,政制与前朝颇有差异,且民少兵弱,不比安坐在此的我们更为艰难?最后终成大业,安定浮动之人心。今日天下太平,尚有柳丞相这样的强悍人物坐镇,纵他有万千个贪官酷吏,也不得不听从朝廷的安排1
洪立慎不知如何是好,李文守便代他说道:“此千古难改之制度,一朝一夕绝对不能成功。”
晏良听得烦了,站起身直招手道:“二位大人怎么这般愚直?你们如想坐视着钮远的势力做大,就走出去;若不想,就老实听我兄长的吩咐1
“晏寺卿1晏温连砸了几下桌子,面色通红,“这里是中书省,说话放尊重些,少在这儿胡说八道!还有,我们正论着公事,这里可没有你的兄长1
晏良只好收住脾气,喃喃说道:“是,晏参政……”
洪、李二人被这阵势吓呆了,而后者仍然装着一副从容的姿态。
“晏寺卿冲撞了二位,实在抱歉,但我的心思一直不会动摇,决心已经下定了,要回头已经不可能了。二位如若不愿趟这浑水,离开便是,我再找他人商议,总会有一个答应的。放心,本官并不觉麻烦。”
洪立慎经过一番察言观色,明白先前的誓言已经使自己下不来台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好毅然答复:“下官早已豁然开朗,愿同晏相共行新政1
李文守见他心意已决,便不得不跟着附和了一句:“下属赞同洪副参政1
晏温大喜,走下台阶,分别向他们作了一个深揖,二人惶恐阻拦,不敢受礼。
“具体实施的方略我已想好,即先通过诏书晓谕地方官府,劝他们出资办学,鼓励百姓入塾读书;待时日一过,观各省表现如何,再酌情派遣监学官,以监其执行力度,助之促成办学之业。若有不服命令者,则速以‘抗旨不遵’为由,捉拿回京。如此一来,由宽至严,必使诸官信心存恐惧,争先推行,诸位以为如何?”
李文守道:“此计妙在这个‘缓’字上,可以执行1
“不然,”洪立慎反驳道,“如今钮远得势,十分猖狂,若晏相不作回应,仅以一纸诏书了事,在朝中的威望必会一落千丈。不如直接下它一剂猛药,把所有的政策一概用上,才能让世人看到您的决心1
晏温沉吟片刻,朝着他点了点头:“不错,现在真不是用缓的时候,该急还是要急嘛!我这就写奏书去见丞相,二位一同联名1
二人还在犹豫之间,晏良却已准备了纸笔,请他们在一张白纸上签署名字。二人无法推辞,遂将大笔一挥,就写下‘洪立慎’、‘李文守’六个板正的大字,十分醒目。
晏温捧着写好的奏章走到了宰相府前,他直起身子,尊敬地敲了三下门,可竟无人回应。
当他正准备再敲时,忽听到后面急匆匆的脚步声,转头看时,见两个身着红衣的小吏,一前一后,不时擦着头上的汗珠,抬着一顶挂青布帷帘的大轿,就在正门前的柳树下停祝
“钮大人,到了。”
晏温略一皱眉,睁大眼睛看时,见钮远搭着小吏的双手,慢慢地走下轿去,竟不仰头,闷头摆弄着官服的袖口,就走入门口来。
“奉相别来无恙。”晏温退了半步,向他行礼,脸却低过了抱紧拳头的双手。
“无恙。”钮远也并不将脸看他,冷笑一声,拂了拂袖,顾自踏入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