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津渡,魏军大营。
司马师和夏侯霸两人,现在都是愁眉不展。
渡河浮州被蜀贼给占领了,粮道被断了。
也就搭着孟津渡在这么久的对峙中,已经变成了一座半军事的要塞,魏军攻占这里的时候,除了收缴了张翼来不及运走的军粮外,自己也运输了一批军粮在孟津渡囤了起来否则现在的军心恐怕就要散了。
但继续这么长久下去,肯定不是个事儿,粮道运输不畅,在任何地方都是大忌。
为此,必须想办法要重新恢复粮道通畅。
一般来说,是有两个办法的。
其中一个,就是避开河心州的区域,从黄河的其他水域运粮过河,然后再送到孟津渡内可这么做,并不现实。
第一,是因为黄河沿岸的地形条件和黄河的水文条件都比较复杂。
黄河可不是一条小河沟,随便找条船就能轻松渡过,随便往哪个地方一靠就可以上岸的必须寻找地势平缓,水流缓慢的地方靠岸,才能执行运输军粮的职责。
而很显然,孟津渡附近要找这样的地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二,魏军只有渡船,没有足够的水军。
即使能采用绕开河心州的方式从黄河北岸往南岸运送军粮,但渡船在黄河中行驶的时间太长了,根本无法有效的避开蜀贼的黄河水军的袭扰,这样就算能运输一定的军粮过河,但损失的,可不会比运过岸的要少。
不到万不得已的程度,司马师和夏侯霸都不想采用这种极端续命的方式来运输军粮。
因此,这两人商量了好久,最后还是决定,用第二种办法——反攻河心州,夺回这里的控制权,重新打通粮道。
这么做,其实把握还是很大的,毕竟河心州上,魏军一开始也安排了两千人据守,现在虽然被蜀贼攻占了,但蜀贼也不可能没有战损。
而河心州这个地方,补给并不方便,蜀贼刚刚占领,也来不及修补防御设施,这时候只要及时反攻,也不是没有重新夺回来的可能。
因此,司马师跟夏侯霸商量了一下,决定自己亲自领兵反攻河心州,而夏侯霸留下来指挥孟津渡的防御。
按照司马师的预判,蜀贼在占据河心州,切断了自家粮道后,张溪必然会在正面发起攻势,牵制孟津渡的守军,不让自家分兵去反攻河心州所以,正面作战也不能掉以轻心。
做好这样简单的分工后,司马师亲自率领一万士卒,兵分三路,从孟津渡出发,反攻河心州。
之所以要分三路进军,倒不是司马师兵多浪的,纯粹是自家这边没有水军,只有一艘艘大小不一的渡船。
如果不能依靠多路出击,分散黄权的黄河水军的兵力,仅仅依靠一路渡河,肯定会被黄权的黄河水军在渡河半途击溃的。
分兵是为了牵制住黄权的黄河水军,而一万士卒真正能登陆到河心州,参与进攻的士卒,司马师自己都不确定有多少,因此必须多带一些。
果然,出发的时候有一万士卒,但真正抵达河心州参与进攻的魏军,只有四千余人剩下的士卒倒不是都战损了,真正战损的只有一千多人,剩下的士卒大部分是在无法突破黄河水军的拦截后,坐船又退回了孟津渡。
毕竟,黄权的水军也不多,他也无法做到完封锁黄河水面,更不敢太靠近孟津渡方向,毕竟魏军的临河床弩和弓弩手也不是吃素的。
因此,尽管经过了黄权的不断骚扰,这次依然有四千多魏军,攻上了河心州,攻打孟达和柳隐建立的临时营地。
而此时的孟达和柳隐两人也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应战。
虽然说吧,王昶的这个计划,听上去好像很有可行性的,但实际实施了,两人才发现,其实挺坑的。
这个河心州的形成,其实就是黄河上游的泥沙在进入相对平缓的孟津渡水域时,不断的沉积而形成的虽然这年月的黄河还不到后世的程度,但含沙量已经不算低了。
因此,这个河心州上,只有一些青草和灌木,根本没有足够高大的树木。
魏军在占据了这个河心州后,出于躲避黄河水军的攻击以及运粮的需要,把这里当成了临时的中转站,在这里建立了营地但因为木材的缺乏,这上面的营寨外墙,只有一人左右的高度。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地方在于,当孟达和柳隐领兵登上河心州,发动对魏军营寨攻击的时候,因为缺乏有效的防御措施保护,魏军兵无战心,两人很轻易的就杀败并且收编了一部分魏军。
而坏的地方在于现在攻守易势了,轮到他们俩来防守,魏军领兵来攻了。
而且要命的地方还在于,这次魏军的进攻,还是司马师亲自带队的。
在这么一个没有什么掩护,也没有什么可用于防御的地方作战,士卒的军心士气,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孟达和柳隐能轻易杀败之前河心州上的魏军,是因为魏军留在这里的校尉临阵胆怯,应对无方,导致军心散乱,才让两人一战功成的。
可现在,他们防守,司马师领兵进攻主帅亲临一线,不用问,魏军至少在军心士气上,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
而就兵力来说,双方差距并不大。
孟达这边带着五千人进攻,中间战损了一点,大概也就是四千人左右的兵力。
至于收编的那近千魏军败兵,这个时候不添乱都算好事儿,是不能派上战场的。
而司马师这边,也同样是四千余人的进攻部队。
因此,双方其实都没得选,只能在河心州的两头列阵,用野战的方式来决定胜负。
这就是考验双方的士卒个体素质,指挥能力和临阵应变能力了。
这三个方面吧你别说,还真就是孟达这里占据着一些上风。
孟达带领的,是他在东三郡花大价钱操练起来的郡兵,战斗力比一般的郡兵要强一点,起码比司马师麾下的河内郡兵要强。
而孟达本身的能力并不比司马师差,指挥能力和临阵经验也比司马师要丰富只要不浪,稳扎稳打的话,孟达是不会败的。
可问题就在于,孟达这个人有点太急了。
一开始的战局发展,确实如孟达所预料的那样,在东三郡郡兵的战斗力加持下,在孟达个人的指挥能力和战阵经验压制下,魏军从一接战开始,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尽管司马师尽力的调整,但兵员素质的差距还是得到了体现,司马师始终无法挽回劣势。
双方战斗了半个时辰左右,司马师发现自家战损已经超过千人了,心知道这么打下去,恐怕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但是吧,现在司马师又不能退过河好过,但撤退的话,没有水军的掩护,自己贸然撤退,目标太单一了,必然会被蜀贼的水军截杀的。
因此,司马师启动了备选的预案,给孟津渡举旗传令,让孟津渡再次派遣第二批过河部队,过来支援自己。
不能退,可不就只能求援增兵了么。
而这个时候,黄权其实也注意到了司马师的异常举动,也看到了孟津渡开始重新集结兵力为了以防万一,黄权带领着水军,也开始往司马师所在的河心州方向靠拢了过来。
如果司马师要撤退,那黄权就直接下令水军截杀,而如果司马师是要增援,那么黄权也能顺势拦截,两的做法。
可偏偏这个时候,孟达也注意到了司马师的举动,并且,孟达有了一丝微妙的误会——他以为司马师的举动,是要撤退。
孟达的心思,其实都能懂,他想要一战功。
你司马师作为主帅,居然主动出击来河心州作战,如今作战不利,后路不安的情况下还想撤退?!
孟达肯定是不会允许司马师就这么撤走的,在这个河心州上斩杀司马师,一战定功,就是他孟达再次崛起的基石。
因此,孟达不仅下令军压上进攻,甚至他本人都压到了前军,生怕司马师跑的太快,跑上船去了,那这个行走的功劳,可就变成黄权的了。
这个时候,别说柳隐,天王老子来了都拦不住孟达然后孟达就被一支弩箭给拦住了。
嗯,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了一支弩箭,直接射中了孟达的肩窝,一阵剧痛之下,孟达大叫一声,摔倒在地。
主将就在前军军中倒地,身边的将士们都看在眼里,孟达想要隐藏都隐藏不了,而当他意识到局势不对,想要站起来重新振作的时候,稍微一动,却感觉到肩头剧痛,甚至两眼隐隐发黑。
虽然在自身亲卫的护卫下,孟达被保护性的拖到了后方安处,但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倒下,又迟迟不能站起来重新指挥这一下,前军军心大乱,顿时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而司马师一看到这个好机会,自然是不会错过,一边高呼“贼将已死”,一边也重新挥军压上,就地展开反攻。
战场形势,被逆转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