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的,版《告白》再度引爆了图书市场。
藤原圭加大热电影改编双重buff加成后,这本书又成了当季销量排名第一的图书,各大书店根本就没有刻意宣传,甚至连海报都没贴几张,这本书就已经好几次在书架上断货了。
《赌博默示录》本来都连载完成了,已经印出成书了,为了不和《告白》有所冲突,于是社内决定延期发行。
而《告白》在图书市场上的火爆,也反过来再度刺激了票房,电影《告白》的票房成绩已经进入自然走低的状态了。
这部电影已经放映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这种悬疑片类型题材感兴趣,或者对藤原圭作品感兴趣的观众,差不多已经全都看过了。发行公司和院线见这部电影的市场潜力渐渐耗光了,也就不再给这部电影安排高排片和宣传资源了。
而书的大卖又给《告白》注射了一剂肾上腺素,以至于让这部电影在播放了一个月之久后还拿到了单日四千万左右的票房。
而仲代英及的新电影此时却刚刚上映……于是这位可怜的导演迎来了二次打脸。
仲代英及的新电影是文艺片,本身就不是冲着斩获票房去的。所以首日票房只有三千万多一点儿,算是正常的艺术类电影的票房了,和《告白》这样的商业片是没法子比的。
这种片子是用来冲奖项的,王家卫的片子几乎都是票房毒药,但也没人会说他的片子是烂片。
《白夜行》的票房只有几亿是失败,但是这部艺术片只有几亿的话就算成功。但是它放映的首日却偏偏又迎上了《告白》电影票房受到图书时常刺激后再度走高的那一两天,一部新上映的电影的票房竟然还没有一部已经上映了一个月的电影的票房高,这让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人和记者再次嗅到气味,纷纷写文章对仲代英及进行嘲笑。
因为《告白》票房大卖的缘故,仲代英及这一个月来被天天鞭尸,已经处于道心崩溃的边缘了。
好不容易新电影上映,仲代英及在心态上已经准备好重新整装待发了,结果一看媒体报纸和网络论坛,铺天盖地地又是嘲讽。
「仲代英及的作品和藤原圭比起来真像灾难。」
「仲代英及的电影在电影节的地位就好比他那张脸在牛郎界的地位一样。」
「楼上的,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说真的,曰本的牛郎真的很丑。」
「拿牛郎对比电影人的话,藤原圭就像六本木的头牌,仲代英及就像卖身都没人要的丑鬼。」
「……」
仲代英及看到论坛上这些言论的时候,气得差点砸电脑,但是想起电脑的高昂价格还是硬生生地忍住了。
现在藤原圭的粉丝和有马桂香的粉丝处于统一战线,决心痛打落水狗,有马桂香的粉丝后援会还集资在八卦娱评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也就是网络时代还没到来,不然仲代英及早已经被海潮般的骂声给淹没了。
此时,《告白》的总票房已经来到了48亿的关口,离0亿的目标还差两亿,但是由于市场潜力已经用光了,这两亿似乎不太能达到目标了。
虽然还有少部分院线还没有下架这部电影,依然在放映,但是仅凭这寥寥几家院线的寥寥排片,想在最后几天就达成最后两亿的票房冲刺,似乎不大可能。
但是也没关系了,虽然不到五十亿,但是无限接近,很多媒体在吹嘘这部电影的票房成就时,都会以近五十亿来形容这部片子取得的惊人票房成绩。
曰本的五大电影公司似乎都在通过自己的媒体资源来吹嘘《告白》这部电影,但看似是在吹嘘《告白》的成绩和藤原圭的出众能力,最终的落
脚点只有一个——曰本电影市场依然还是潜力无穷的,这不,刚开年就出现一个五十亿的大爆款,以后国内的电影市场会越来越好,资本也好,从业者也好,可不要轻易地离我而去啊!
很多电影人也开始在公开情境下发表这样的观点:《告白》是一部救市之作。
东珍映画的社长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道:「《告白》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它让观众和海内外资本看到了曰本电影市场依然存在潜力,这里不是盐碱地,而是依旧流淌着奶和蜜糖的膏腴之地。这两年电影市场持续低迷,一直在等待着这么一部作品。」
记者:「松原社长,此话也不尽然吧。这几年似乎东珍也拍出过可以与《告白》相提并论的影片吧。」
「的确有,但是极少。而且现在曰本电影走向类型太单一了,卖座影片除了动画就是剧场版,真人电影能达到《告白》这种程度的,即使是东珍自制片,那也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难道是曰本的电影观众不爱看真人电影了吗?也不尽然。否则荷里活电影怎么能在曰本这样卖座呢?很多人已经不相信曰本的电影公司能拍出有实力的原创电影了。而《告白》开了一个好头。」
东珍映画是业内顶尖的映画公司,五大电影制作公司中应该排名第一。而东珍映画的社长松原佑一也是电影圈的大佬加成名人物,《告白》其实与东珍映画是存在同时期竞争关系的,但是却依然在媒体面前盛赞藤原圭。
原因也正是因为藤原圭的首部电影打出了【救市之作】的风采来。《告白》一举扭转了去年的曰本电影在市场的颓废低迷的表现,甚至还有望成为一举拔高整个市场表现的拐点。
其实各国的电影工业发展史中都不乏这样的作品,就比如说平行世界的《阿凡达》,直接引发了电影工业的技术革命,阿凡达之前美国的电影市场已经有低迷之兆了,《阿凡达》再次把一大票电影观众重新拉进了电影院。给后来的许多电影提供了养分。
再拿平行世界的华语电影圈来说,也有那么几部堪称拐点的救市之作,比如说张艺谋的《英雄》,比如说徐峥的《泰囧》和吴京的《战狼》。
《英雄》是内地第一部商业大片,既是中国第一部打败进口影片的电影,也是第一部在北美市场打败荷里活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让中国电影人开始尝试更多的商业大片类型,正式走入了大片时代。它的出现也让一些拍习惯市井乡村片的电影人感到不爽,比如说贾樟柯就觉得这种大制作大投入高回报的片子太多了,电影不该这么搞。似乎觉得所有的中国电影都该是那种能在戛纳获奖的类型。但是时代洪流不会理睬个人的抱怨。
副作用是很长一段时间让国内电影人沉迷古装片不能自拔,仿佛商业大片就等于古装片。
徐峥的《泰囧》之前,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前几名几乎都被美国电影牢牢占据,而《泰囧》是第一部进入十亿级别的国产电影,使国产电影彻底进入了十亿时代。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当时比它票房更高的电影只有一部《阿凡达》。比排名第二的《非诚勿扰》更是高了九亿之多。《泰囧》是最先吹响在国内市场对美国电影进行反攻倒算的国产电影,在那之后,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前十渐渐地由国产电影攻占。
副作用是很长一段时间让电影人们沉迷喜剧片这种小刀锯大树的模式,期待能小投入高回报。
最后就是《战狼》,这部片子不必多说。使得中国电影票房进入了一个新的量级,从商业回报而言,彻底地达到了好莱坞水准。和之后的《流浪地球》携手开启了中国电影工业元年。
副作用是某段时间,市场上全是这种主旋律电影,因为这种电影市场反应好,而且……更易于过审。而且在评论界似乎批评不得……
而从《告白》开始,曰本电影似乎也走入了某种这样的拐点,东珍映画的社长松原佑一眼光毒辣,一下子就嗅到了风向。于是亲自前往水波制作,与藤原圭约见,想要达成两家公司的合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