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您说,湛编修,你也知道近来这京城里不太平,我就实话跟您说了吧,还请您早做准备。”茹鸣凤下意识地四处看了看,拉近了与湛若水的距离:“您也知道,我们礼部周尚书毕竟年纪大了,已经几次三番上书请辞,但都被陛下压了下来,可前些日子廷推,风向就变了,直接升田公做了尚书。不仅如此,这一段我看他们吏部文选那边都快忙疯了,肯定没有什么好事。”
湛若水点点头,如今的吏部已经不是三个月之前的吏部了。
自许进被迫致仕之后,刘宇就从兵部尚书转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上来,文选等重要衙门现在也基本上处于刘宇控制之下。
可刘宇是个不折不扣的阉党。这样的人掌握天下的选官之权,要是能够选出好官就奇怪了。
礼部原来的周经周尚书本来就没在礼部当多长时间尚书,他是在殿试之后从南京刑部的任上调过来的,到现在为止满打满算也只干了六个月。
虽然大家都知道以周经这么大的年纪,他肯定是个过渡人选,但礼部的许多人,包括左侍郎张澯,都没有想到新官上任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新任礼部尚书田景贤原来也是礼部左侍郎,不过他并不过多干涉礼部事务,而是管辖着太常寺的事宜。
而现在他的突然上任直接打了整个礼部一个措手不及。
田景贤在五月份吏部左侍郎缺官时还仅是礼部右侍郎,而九月份就已经坐上了礼部尚书的位置。
虽然现在还有一位礼部尚书,不过明眼人都知道周经离开京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只是早晚的问题。
“在下知道了,实在是有劳茹主事了。”湛若水点点头,很是感激。
虽然他在翰林院,不太清楚外面这些事务官之间的事情。但他又不傻,自然知道茹鸣凤这些话的意义。
虽然这些话很快便不是什么秘密了,但至少现在还是,所以茹鸣凤给他说这话其实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的。但茹鸣凤还是给他说了这些事情,让他早做准备,这本身就说明了茹鸣凤相信他是个守口如瓶之人。
而湛若水这些人吃的就是这一套。
他们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待遇有多高,因为他们追求的是道德和德性上的东西,所以他们会为自己的品格被认同而感到开心。
茹鸣凤见今天已经达到目的了,便准备告辞,但临行前他又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甘泉先生,那封信我就不拿走了,还请您妥善处理,最好给它烧了。”
“下官知道了,茹主事放心便是了。”
见湛若水做出了保证,茹鸣凤便放心地离开了。
他要办的事还有很多,一会儿还要赶去周侯灿家里去看顾孙氏,回去还要做十一月冬至祭祀的章程,片刻都不能耽搁。
现在的礼部尚书田景贤原来和现在都兼管太常寺,对这些祭祀的事情不可谓不熟悉,而茹鸣凤又是新官,今年第一年参与祭祀事宜,自然要小心再小心,免得出了什么岔子。
在茹鸣凤走到大路上的时候,下值的官员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而下不了值的官员们则开始了值夜。
此时,文渊阁内,李东阳和杨廷和正相对而坐。
李东阳从灶上把水壶提了下来,放到了二人之间的桌子上,然后便坐了下去。
“介夫,老了啊,不服老真不行了!”李东阳很是感叹,“提个水壶都费不少劲。”
杨廷和闻此言,笑着说道:“宾之你这是说的什么话,这才什么时候,你要老了,这朝廷可怎么办呢?”
杨廷和说着,起身端起茶壶,给二人的茶盏里沏上了茶。
“朝廷不是还有你和济之嘛,”李东阳爽朗地笑了笑,端起了桌前的茶盏,“现在是越来越冷了啊!”
“宾之,不一样的,你是柱国,是朝廷的柱石啊。”
李东阳确实有柱国的加衔,杨廷和这话可一点没错。
“柱石也怕冷啊。”李东阳起身,把窗户开了一个小缝。
冷风猛地灌了进来,让杨廷和打了一个激灵。
“你看外面的砖石,这殿宇外的柱子,”李东阳向外张望着,看着面前的文华殿,“他们若是有灵性的话,大概也会觉得冷吧。”
杨廷和已经察觉出了这话头不对,忙起身关了窗子:“宾之,开着这窗户作甚,马上都入冬了,小心风寒啊。”
“唉,”李东阳转头看了看杨廷和,叹了口气,“介夫,独木难支啊。”
虽然前些日子廷推的时候呀他李东阳也做了一些布置,可是吏部这个关键的部堂已经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下了,他们掌握户部、掌握大理寺,有什么用呢?
李东阳在朝廷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官,自然知道这官场上重要的是什么。
他既不是钱,也不是权,而是人。
掌握了人,钱权自然会来。而同理,如果没有人,钱和权自然也没有用武之地。
现在刘瑾手握要害部门,他李东阳就算有天大的力气,也没有地方用。
凭他多年的经验,他自然能看出来刘瑾把刘宇推上去并不是要捧刘宇,而是要自己掌握选官权。也就是说,刘宇上台之后可能尝不到他想要的甜头,因为选官权终归是要收到刘瑾手里去的,不可能还掌握在身为文官的吏部尚书手里,即使这个文官对宦官唯命是从。
他刘宇一丁点好处都落不到,还不如在兵部做他的实权尚书呢。
“宾之,往好处想,”杨廷和走到地龙面前,试图从中获取足够的热量以补偿自己方才因为李东阳开窗而受的寒,“刘瑾越是猖狂,他就越容易倒。不仅如此,他越猖狂,我们其实便越能知道谁才是真正可以信赖的。”
“这倒没错,只是这些官员大多年轻,无所顾忌。等他们往上再走一走,感受到了权势所在,就不一定还能这样了,指不定就是下一个刘宇焦芳。
“介夫,你应该知道,当年焦芳也是甲申十人之一,现在再看,当时真是瞎了眼了,真恨不得毁了那幅画。”
杨廷和无言地点点头,他是知道所谓“甲申十同年”的。
所谓的“甲申十人”就是天顺朝甲申年十位杰出的进士,在弘治十六年的时候,这十人部身居高位,分别为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南京户部尚书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户部右侍郎陈清、礼部右侍郎谢铎和工部右侍郎张达。
在中进士四十年后的弘治十六年,王轼从南京来朝,众人便在闵珪家中集会,请画工绘了这幅画。
现在再看,真是偌大的讽刺。
当年的十人走的走,散的散。所剩无几的还留在世上的也不是一路人了。
“诶,宾之,”杨廷和点着点着头,突然想到了几个人,“有几个人是肯定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