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穿越小说 > 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 第一百五十七章 皇权下乡的终极武器

第一百五十七章 皇权下乡的终极武器(1 / 1)

“我明白你的顾虑了。”

看着这位来历莫测的秋先生。

姜星火用手中的银币挖了个洞,插在了地面手绘的棋盘上,随后又草草埋了点土在表面。

“这枚银币是税收,棋盘上的格子是天下的无数个乡镇,而税收扎根于此,皇权无可奈何,‘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执行不下去,是也不是?”

“自是如此。”夏原吉点了点头。

姜星火揉了揉蹲了半天有些发麻的膝盖,继续说道。

“那你既然觉得执行不下去,我们不妨来说道说道,什么叫做政策执行?”

这个问题,问的朱高煦和夏原吉愣了下神。

什么叫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就叫政策执行啊!

“我先来说一下我理解的‘政策执行’的定义和内容,以及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你们听听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如果觉得有道理,我们再继续讨论如何让‘士绅一体纳粮’这件事执行下去,怎么样?”

姜星火说的很客气,但两人自然只能先听听再做结论。

说来也新鲜,夏原吉这个在户部打转了这么多年的能臣,如今仔细想想,什么叫做政策执行,他心里跟明镜似地,但要是清清楚楚地想说出口,却又说不出来。

夏原吉讷于言吗?

当然不是。

就是说不出来,总结不出来成体系的东西,就跟中国的工匠技艺一样,会做不会说,没有体系归纳。

姜星火缓缓说道。

“所谓政策执行,指的就是如朝廷和下面布政使司、县衙等等,这种政策的执行者,运用各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资源,通过组建对应的组织机构,采取包括了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方式,将‘政策观念’本身的内容,转变为‘现实效果’,使得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当这个完整的定义甩出来的时候,夏原吉方才了然地点点头。

夏原吉也想说的,就是这套意思。

东西谁都懂,谁都会做,但像姜星火这样给定下标准,做出定义,却很难。

千万不要小瞧下定义这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

觉得:嗨,下个定义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谁不会诌几句呢?

事实上,近代科学体系的重要一块地砖,就是下定义。

只有通过严谨的方式,将各科学体系内的分类学科的所有事物,都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才能成体系成系统地培养各个学科的相应人才。

否则,就会又回到了经验主义式的师徒传承时代。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说只有靠个人领悟才能学习,靠那种“见心明性”式的学习,永远培养不出来近代科学体系所需的人才,以及推动近代民族国家崛起所需广大的产业工人。

姜星火继续道:“而政策执行的内容,想来跟定义相比,对实践就会比较有帮助了。”

“政策执行的内容,就是包括了组织准备-人事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实验-政策宣传-政策推广,以及这条流程所需的指挥、沟通、协调等系列活动。”

说罢,姜星火把这几个词逐一写在了地面上。

①组织准备

“什么是组织准备?”姜星火扭头问大胡子。

朱高煦尝试着答道:“干什么事,都得有对应的组织去做?”

“伱说的很不错。”

姜星火肯定道:“那你们说,收税这件事,需不需要准备一个专门的组织去做?还是说,让现在的去做就好了?”

夏原吉答道:“现在中央有户部统筹收税,十三布政使司,由承宣布政使主管赋税。直接管理赋税的,布政使司下有税课司,府一级有也有税课司、税库司、河泊所只是到了乡一级,就需要里甲来督征粮赋了。”

姜星火循循善诱:“也就是说,其实大明是有一套完整的、现有的课税系统的,只是这套课税系统触及不到乡和乡以下,所以你才会觉得‘士绅一体纳粮’执行不下去,对不对?”

夏原吉隐约感觉,姜师似乎已经有了一套极为完整的思路。

而这种感觉,就好像是猎物循着一路诱饵,最终要掉到陷坑里一样。

但是夏原吉此时当局者迷,哪怕略有警觉,也只能点头称是。

“便是如此,乡和乡以下,朝廷只能靠士绅担任的里甲组织来收税。”

姜星火复又问道:“那要不要建立一套乡以下的收税机构呢?”

“不可能!”

夏原吉几乎是脱口而出。

任何一个对大明基层治理有过一点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在大明的基层,士绅与宗族混杂在一起,盘根错节,无从理清。

他们的力量是如此地微小,以至于大明的军队轻易便能把任意一处摧毁。

就好似.拔毛。

可他们的数量,也太过于庞大了。

那么,大明能把自己所有的毛都拔掉吗?

拔掉之后,又该如何抵御寒冷调节体温?

拔毛都如此困难,更别说挨个挤开毛孔去植入另一根新的毛发了。

大明,有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县!

每个县,都按照地图上的地域,顺时针划分为数十到上百个“都”,“都”并不是行政单位,仅仅是便于标识的地域划分,相当于大明县级地图里的一个个小格子。

而大明所谓的“乡”也不是行政区划,只是民间自发认同形成的地域概念。

一个县,大约会有几个到十几个乡,平均值在六到八,很少有超过二十个乡的特例。

那么按照每个县有七个自然乡来计算。

大明就有九千九百八十九个自然乡,取整数,约等于一万个自然乡。

一万个自然乡是什么概念?

一旦设立对应到某个乡的具体收税机构。

那么这个乡级收税机构哪怕只设置四到五个办事人员。

这个新增机构。

总数就已经超过了大明帝国的官员人数!

是的,没看错。

大明帝国正式在编的官员队伍,到了建文末年永乐初年,也“不过是”四万多人!

换句话说,如果大明下定决心皇权下乡。

大明必须要养活跟现在官僚体系人数几乎一样的一套新班子。

这套新班子就算薪资低廉,当乘以四到五万后,依旧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那么大明帝国的高层决策者就必须衡量一下。

为了更好地收税,反而造成了新的冗官和超额的支出,多收上来的税,能不能弥补这部分支出呢?如果是赔本买卖怎么办?

算算账,值得吗?

当夏原吉说出他的计算和担忧后,出乎他的意料,姜星火竟然颔首同意。

“从算账的角度来看,确实不能单独建立一套乡级的收税机构。”

“那怎么办?”朱高煦问道。

姜星火安抚道:“别急啊,是否建立单独的乡级税收机构,这个问题可以暂时搁置,我们按照政策执行的流程,继续看下去。”

姜星火又在泥土上用手指划拉出了几个字。

②人事准备

看着这几个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序号,夏原吉若有所思,在心中想到。

“如果我把户部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按流程规定好.什么事情是哪个司负责,具体到哪个人,后续需要怎么做.是不是会明显地提高效率呢?”

就在夏原吉思量的同时。

姜星火复又问道:“那么我们先抛开是否建立独立的乡级税收机构不谈,只谈谈人事的问题。”

“请问你们觉得,负责收税的人,应该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能力为佳呢?”

——————

密室里,朱棣问道。

“两位尚书怎么看?”

朱棣问的是两位尚书,自然不想厚此薄彼。

但实际上,两人都知道,这种人事方面的问题,问的其实是吏部尚书蹇义。

或者说,这是对蹇义的一次考察。

考察的问题不算难,蹇义毫不犹疑地答道。

“收税的人,首先需要识字,懂术数。”

“否则的话,连姓名都不会写,算账都算不明白,怎么可能收得好税?被人蒙鬼一样哄骗罢了。”

茹瑺点点头,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在理论上收税的人最好是外乡人,或者跟本地不相熟的人,否则,很容易受到各种关系的掣肘。”

“最后,收税的人,在品行上最好高洁一些.若是做不到,那么有某种能限制他被收买的方法,也是可以的。”

说完这三点,蹇义自己都摇了摇头。

若是找到几个、几十个、几百个这样的人都不难。

可问题是,大明需要的是几万个!

太难了。

听到这里,朱棣也晓得,似乎、好像,建立一个独立的乡级收税机构,从成本和人员上考量,都不可行?

这不由地让朱棣有那么一丝丝地郁闷。

皇权不下乡,看来确实有其原因。

倒不是朱棣舍不得砸钱,问题是,砸了钱,赔本建了一套乡级税收机构,就大功告成了吗?

不可能的。

如果都是些不符合要求,能力、品行达不到要求的,反而既收不上来税,又很快就会腐化堕落。

事实上,要求人靠品行来做事也太难了。

人的道德底线这种东西是万万不能试探的。

茹瑺补充道:“而且陛下,如果是要税收人员常驻乡里,无论是什么人,住的久了,经年累月间,都会被当地人影响、同化,继而变得跟现在的里甲制度无二的。”

朱棣不由地点了点头。

但他还是在继续嘴硬。

“没事,姜先生总会有办法的。”

看着不肯低头的皇帝,蹇义和茹瑺也只能在脑海中幻想翻个白眼了。

皇帝倔的跟头驴一样,他们做大臣的能有什么办法。

至于姜星火会有什么办法?

蹇义和茹瑺不觉得姜星火会有什么办法。

在这种建立新的乡级税收机构注定赔本,而且赔本了选了人,若干年后一样腐化堕落成无效机构的选择面前。

谁能想出来办法?

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皇权不下乡,也不是大明一朝的问题。

如果这个难题有解,上千年来的历代王朝,为什么找不出答案?

——————

新歪脖子树下。

夏原吉几乎说出了跟蹇义同样的答案。

“识字、懂术数、廉洁、异乡人。”

姜星火指着地面道:“好,那我们后面的③政策分解④政策实验⑤政策宣传⑥政策推广,就都暂时不说了,我们先来讨论前面的①机构准备和②人事准备。”

“毕竟,如果解决不了机构和对应人事的问题,那么后续的政策执行,也就无从谈起。”

朱高煦和夏原吉对此感到非常认同。

“自古以来,办事的都是人嘛,再好的政策,都需要具有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人去执行,才能保证政策不走样。”

“否则,哪怕提出政策的初心很好,最后在下面的人手里,都会走了样。”

“事实上,基层治理的困境,不仅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甚至可以预见地是,在几百年后的未来,都是一件非常困难且难以破解的事情。”

密室中几人神情愈发好奇了起来,看来,这些实际问题,姜星火都知道。

两位尚书不由地心头一跳,姜星火明知山有虎,为什么还要偏向虎山行?

难道,姜星火真的有办法解决“人”的问题?

这个念头一经升起,便让他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办法破解呢?”

姜星火的膝盖终于酸了,他揉了揉,站起了身子。

姜星火冷清的话语从两人的头顶飘来。

“我的答案是,有!”

当这个“有”说出口的时候,所有人都愣了。

不是姜星火前世庸俗的历史无脑小白爽文里描写情绪的“震惊!无比震惊!”,而是愣了。

是的,这个答案对于大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对于天方夜谭的事情,人们不会觉得震惊。

只会觉得有点发愣。

这啥啊?真的假的?

没有给他们反应的时间,姜星火继续道。

“正如秋先生所说,负责收税的人,需要有四项能力或条件。”

“我们不妨倒着推,第一点,异乡人。”

“请问,大明的什么群体里,充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人?”

当这个问题问出来的时候。

朱高煦一激灵,他的大胡子都仿佛要翘了起来。

“军队!”

“你很聪明。”姜星火笑了笑。

姜星火还没继续说下去,夏原吉就急促打断了。

“如果让军队去收税,岂不是重演晚唐五代的悲剧?”

“刀把子加钱袋子,天下,可就要大乱了!”

姜星火说道:“不,秋先生有没有想过,还有一种可能?”

“什么可能?”夏原吉凝神问道。

“除了卫所制的定额军户,我听他说。”姜星火指了指大胡子,“其实靖难之役之中还招募了许多新兵进入野战部队?如今战争打完了,不需要那么多的常备兵力了,野战部队里的老卒,其实是可以退伍的。”

夏原吉有些明悟,但还是觉得其中有问题:“即便不是卫所兵,没有遗泽园可以待,那些在靖难的时候临时招募的老卒,等到老了退伍,不该解甲归田吗?”

卫所制里的“遗泽园”就是养老院,而大明的军制,本来都是卫所兵,不存在退伍一说。

但奈何靖难之役,南北军双方为了消灭对方,都是卯足了劲儿,往最大限度上征召兵员。

这也就导致了,北军(燕军)如今有规模庞大到数十万的野战和地方守备部队等待安置。

而朱棣,一时半会儿还没想好怎么办。

毕竟,他爹朱元璋的制度里,卫所赚钱卫所花,一文别想带回家。

卫所就是军户的家,老子死了儿子上,也就不存在什么退伍一说了。

而靖难之役,改变了这一切。

“没到解甲归田的时候,国家需要用,难道还能拒绝接着做事不成?”姜星火说道:“再说,老卒不代表他真的七老八十,十几岁上战场,打滚了七八年便不算老卒了?不想接着打仗了,或者受了一身伤,该不该退伍?退伍怎么安置?难道年纪轻轻血气旺盛,又在军中学了一身杀人技,要放回原籍惹是生非吗?”

夏原吉一时语塞。

朱高煦补充道:“姜先生说的保守了,甭说上战场七八年没死的,就算是一年里,几次大战打下来没死的,都算是顶精明强悍的老卒了。”

“所以嘛,除了异乡人,这不就又额外满足了一个条件——精明强悍。”

姜星火笑道:“而且,除此之外,老卒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比普通人,更有纪律性和服从性。”

在这个时代的军队,军官对士兵的惩罚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在战场上不服从纪律和指挥,解决办法大概率就是“借你人头一用”。

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或许老卒会有骄横自大的习气,但无论如何,他们肯定是比普通人更有纪律性和服从性的。

夏原吉深深蹙眉,他总觉得,军队的老卒距离合格的税收官之间,缺乏的条件还太多太多。

“那廉洁呢?怎么保障?这群老卒,定然是骄横惯了吧,到了地方乡里,几顿酒灌下去,好吃好喝再送上那些腌臜的享受,说不得就被人摆平了。”

朱高煦一联想到手下那些骄兵悍将的德行,不由地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夏原吉说的可太对了!

“廉洁不能靠人品,需要靠相应的制度。”

“制度保障廉洁,在三方面。”

“第一个方面,薪俸。”

姜星火扶着膝盖侃侃而谈:“能保障廉洁的薪俸,其实不需要多高,但胜在持续。”

“持续的意思就是,一旦你犯了事,以后大半辈子的薪俸就没有了,这个薪俸,可以是退伍的赏赐按年分批发放,再加上新的职位的薪俸,绑定在一起。”

“而你大半辈子的薪俸,一定是远高于你的‘犯罪成本’的。”

“道理也很简单,一个乡的税收,退伍的老卒想要从中做手脚,不可能部侵吞,对不对?那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想要侵吞或者接受贿赂,那这个数额,就注定跟他退伍后半辈子的薪俸比不了。”

这里便是要说,具体有没有退伍的薪俸,还是一次性的退伍赏赐,其实还是有待研究的。

但不管怎么说,姜星火提出退伍赏赐分批发放,加税收乡官薪俸,二者绑定到一起,要断绝就一起断绝,无疑是个好的思路。

这样就会如姜星火所说,极大地增加了退伍老卒在担任乡级税收官时,犯罪的成本。

“当然了,这里还涉及到后面。”姜星火继续说道。

“也就是制度保证廉洁的第二个方面,巡查体系。”

姜星火在地面上,写了明察和暗访两个词。

“乡级税收机构,要建立独立的巡查体系进行明察与暗访相结合。”

“这样就会造成威慑效应。”

姜星火笑道:“我告诉你我来查了,你要认真准备。”

“我没告诉你我来查,你难道就不认真准备了吗?”

朱高煦道:“当然不能,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到底是明察还是暗访!”

“便是如此了。”姜星火继续说道,“至于谁来监察税收巡查机构的问题,这个先放下,如果要这么套,那就没完了,先说下面的。”

“制度保证廉洁的第三个方面,荣誉勋章体系。”

朱高煦插嘴道:“姜先生,什么是勋章?”

姜星火从地面上拔出那枚银币,指着它解释道。

“就比如可以是铁、铜、银甚至金打造的小玩意,用绶带(古代一般用来挂官印)系上,作为一种荣誉的象征,根据材质的不同,很容易区分出立功的等级。而具体的贡献,也可以根据他所属的部队和参加的战役,来制作不同样式的勋章。”

“军人,要视荣誉高于生命,就要有配套的勋章来表彰他们浴血拼杀所获得的荣誉。同时凭借这些勋章,也可以在大明的社会上,享受到一些或许作用不算大,但一定要具备相当优越感的优先权力。如此一来,才能形成荣誉-实利的良性循环。”

当朱高煦听到这句话时,眼眸中顿时流露出了狂热的神情。

太对了!说的太对了!

如此一来,因为靖难之役被征召,需要解甲归田的大量老卒,就有了安置的去处,而且在财物和荣誉上,都有了新的保障。

远比直接发一笔赏赐,遣散回原籍造成新的地方治安问题,强得多。

“这么说来,异乡人、廉洁,是不是都解决了?”

姜星火指着地面上的字迹,继续说道。

“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识字、算数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再结合荣誉勋章体系和之前讲过的民族国家概念,其实还会带来一系列有益的连锁反应。”

(本章完)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