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学佛者很喜欢听比较深奥而自己又听不懂的教理。有一群大学生请我去演讲。
第一次讲慈悲心,讲完后我发觉大家没什么反应,于是晚上就问一个老弟子怎么回事,他回答:“这些都听过了,不深奥,所以没什么感觉!”于是第二次讲了般若(空性),就是
“非有,非无,非有无皆是,也非有无皆不是”,像绕口令般地讲给他们听,大家都在鼓掌,认为今天讲得很深奥。
为什么很深奥?因为他们都听不懂!我觉得很奇怪:天底下怎么会有这种事——自己听不懂的内容就是深奥?
但,这就是我们的人性。我们要知道,听闻对自己有用的法是比较重要的,而对你听不懂的内容,你无法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对你来说也就没任何意义。
这不代表它不好,因为一般人认为的深和浅,是用词有所差别。所以,要慢慢学会用自己听得懂的、比较浅的言词来解释深奥的佛法。
佛教里最精华的部分是菩提心,我们是大乘佛教徒,菩提心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无始以来,直到现在,每一个人都习惯了自私,如果把这个自私的心解开,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其他的众生——正因为要依靠其他的众生帮助自己,所以要拓宽心胸想到别人。
我们常发愿要度尽天下一切众生,而要利益众生应该先从周边的亲人开始。
上一代的人大多比较孝顺,会想到父母亲有什么烦恼、会不会生病、现在过得好不好、需不需要帮什么忙,常常为父母着想。
现在的情形颠倒了,有很多
“往下”孝顺的
“孝子”、
“孝女”,他们常常会担心
“我的儿子缺不缺钱花”、
“我需不需要帮孩子买房子、买车子”等等。像有些老居士讲:不要把我们送到老人院,就很满意了。
其实,去老人院的可能很大,因为目前这一代年轻人工作繁忙,并不一定有时间照料老人,所以会送父母去老人院过孤独的生活。
对于年轻的一代,我们就必须要求自己先做表率。我们孝顺长辈,把父母照顾好,就是儿女的榜样,儿女也会跟着你学,也会做得好,而这样的传统就是佛教慈悲的来源了。
在《父母恩重难报经》中佛陀说,他的父亲往生时,他去抬棺;又为了度他的母亲到三十三天界,去修七七四十九天的法。
佛陀虽然成佛了,还是非常孝顺。这是我们应该先努力的部分,然后再慢慢延伸出去。
如此,这种中华民族最好的传统美德,才可以延续下去。很多人会以为修行佛法就要六亲不认,与世隔绝。
其实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真正的大乘修行讲的是要我们慈悲一切如母有情众生,愿他们能先成就并早日离苦得乐。
因为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就没有行善积德的对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感念众生的恩情。
那么世间法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有本事不靠别人的帮助和外界的力量就能生存的。
我们自以为是的时候,那是一种缺少智慧的表现,一个人再有能力,也是在别人的承托下才能显示出来的。
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恩人,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父母恩都能忘,那就真的没有资格再去高谈阔论了。
所以,一切看似简单的东西,都是能给我们教育和积累经验的对境,急于好高骛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