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洪武十五年。
南京城西,周家庄。
周易站在高处,看着周家田庄里面的繁荣景象。
耳边只听得书声朗朗。
自从前几年,朱元章赏赐给周易了田产之后。
周易苦心经营了数年,终于把城西的近千亩田地,和田地上的劳动力。
大致掌握在了手上。
周易知道,这种掌握,虽然不能说让他们跟着一起造反,杀入南京城。
但至少这个庄园里面,没有倭寇的奸细,也没有北元的残留。
以这个庄园为基础,推行一些比较人畜无害的小玩意儿,还是能够做到的。
周易在周家田庄中,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办义学。
当然了,在周家庄园中,蒙学的所有教材都是用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写成的。
除了识字和学习一些经典着述的白话版本之外。
阅读周易精心挑选的白话文故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周易挑选的白话文故事中,不仅仅有君王、将相、文臣、武将。
更有蔡伦、毕升等科学家。
华佗,孙思邈等医家。
秦九韶、祖冲之等数学家……
义学的学生,要求六岁到十二岁之间的孩子,周氏义学免费提供餐食,免费教孩子读书。
甚至学习成绩良好的孩子,还会被奖励肉食,能够带回家中,和家人共享。
肉食奖励中,最高奖项甚至有一只羊。
杀了这个羊,一大家子能够吃上好多天的羊肉。
作为改善生活,就引得邻里左右羡慕。
周易这种奖励先进的办法很有效,让周氏庄园里,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七成之多。
周家庄园普及义学的方式,也得到了南京城读书人圈子的一向赞誉。
朱元章甚至都听说了周易这样的善行。
还特地把周易叫到过金銮殿,当面夸赞,并且询问,周易是如何做到的。
并且期望能够在全国推行。
周易除了回答,是逝去的父亲的感召之外。
还和朱元章一五一十地汇报了,在义学上面的支出。
但当朱元章得知,周易每旬在这个事情上投入的钱财的时候。
惊讶的张大了嘴。
在全国推行的事情,也没有了下文。
周易这种烧钱的行为,当然有一部分是出于穿越者的良知。
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周易知道:
教育是提高生产力必须的投资。
全部都是文盲,就是种地,也种不明白。
周易曾在许多穿越的小说中。
看到,提到种植,便是无脑引进番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
当然,不是说番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一无所用。
但殊不知,农药、化肥和优良育种,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真正关键。
而这些,都是需要教育,才能做到的。
极端一些,如果种地的都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的话。
别说发明化肥、农药了。
就算是把发明好的化肥、农药,扔到眼前,也很难真正高效的利用起来。
纯粹是白费功夫!
周易在大明朝推行白话文和活字印刷术,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虽然见效慢,但是花费小。
在周家庄园中,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虽然花费大,但是见效快!
义学,是周家庄园最关键的建筑。
是未来。
周易走过了义学,前面便是集体纺织的地方。
这片土地上,长久以来,便是男耕女织的传统。
几乎所有的妇女,都会纺纱。
周易在周家田庄的中心,建造了一个广场。
鼓励田庄的妇女,在这里集体纺纱。
更鼓励田庄里的妇女,积极分享自己的纺纱经验。
周易的这种做法,在第一开始是没有几个人响应的。
但当来广场上大胆尝试的妇女。
牵着周易奖励的羊,回到家中炖肉的时候。
来到周氏田庄中心,集体纺纱,分享经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周易之所以设置集体纺纱的场所,并鼓励分享交流纺纱经验。
是因为周易在田庄中走访的时候发现,田庄里面优秀纺织妇女的纺纱速度,要比寻常的妇女,纺纱速度快很多。
除了干活效率之外,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虽然最精妙的技巧确实精妙,可却私藏于己,很少外传。
这件事情,让周易叹息不已。
当然了,周易理解这种行为,毕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因此周易便用羊肉,诱导着纺织能手。
为了短期的利益,将纺织技术贡献出来。
周易为了用羊肉利诱,这些妇女相互分享经验,可是出了一大笔血。
当然,周家庄园里面的纺织品总产量,也是提升了一大截。
至于种地。
周易也安排的农业种植技术分享奖励的环节,
鼓励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老农,帮助没有太多经验的新人。
除了义学和男耕女织外。
周家庄园里面,最令周易自豪的就是“铅活字印刷厂”了。
在周易的安排下,从铜版印刷、铅活字制作、铅活字排版再到铅活字印刷。
一系列流程都能够在周家庄园里面完成。
印制的书册,畅销南京,行销全国。
周易在建设“铅活字印刷厂”时,甚至还特意把铅活字铸造的技术,整理出来。
实际上,由于铅合金的熔点很低,铅合金的铸造技术过于简单。
支起来几个简易的炉子,就能够成功将铅合金熔化。
然后在铜制的模具中,成为一个个文字。
简单的铅合金铸造技术,虽然让周易的“铅活字铸造”计划顺利进行。
但铸铁甚至铸钢的技术的帮助,还是微乎其微。
但周易相信,培养出第一批具有基础文化水平的人之后。
在教导一些科学研究的精神。
在时间的累积下,总能够将科技树点亮。
虽然有些耗费时间,但周易最不缺少的,就是时间!
未来可期!
……
周易正感慨时,清风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声称时外面有个太监,急着要见周易。
周易连忙跟着清风出来,一看,果然是皇帝身边的张太监。
张太监和周易也是老熟人了,笑着调侃道:
“周司业,你可让我好找啊。
赶紧随咱家进宫一趟吧。
陛下急着召你入宫议事。”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