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南京城西,周家庄园。
夜幕笼罩着大地,圆月皎洁,映在河边。
清风吹动河面,月光荡漾。
一个青年人,散乱着头发,站在河边,双拳紧握,声音低沉而坚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周易看着河边的身影,心中一动。
最近在庄园中,也没有听到过哪家有退婚的事情啊?
周易知道,这个青年叫做骆正,是义学中洪武二十三年毕业的学生。
骆正此人,在义学里面,也算聪明机敏,理解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
骆正在义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农业工作部门,带领着一个五人的小组,研究肥料工作。
其实,大明的土地上,一直都在讲求精耕细作。
周易清晰的记得,对比大明和其他过渡农业种植的产出,在工业发展起来,批量产生化肥之前,大明的农业产量,都是遥遥领先的。
粪肥、饼肥、渣肥、骨肥、土肥、泥肥、灰肥、绿肥……
如此多的肥料种类,各种各样的肥料配方。
农业工作部门,研究肥料的几个小组,就是在对比各种各样肥料,在不同农作物上面的效果。
这也是骆正目前的主要工作。
可是,这些肥料虽好,但比之土法化肥来说,还是差一些意思的。
这也是周易想要找一个人传授土法化肥制造的原因。
当然,这个土法化肥,周易直接声称,是从父亲的书中参悟而来的,也不是不可以。
但周易还是选择“点拨”骆正,而非直接宣布。
更多是认为将“五行遁术”用来“装神弄鬼”很有趣味。
另外,如果这种方法真的能够奏效,周易不仅可以在周家庄园中装神弄鬼,点拨学生。
也能够在大明朝的其他地方点拨后进!
周易运用“五行遁术”,飘在骆正身后,轻咳一声。
骆正听到突然传来的轻咳声,身体微僵,双拳紧握,半转过身,看向周易的方向。
只见一个穿着青色袍服,胡须长而雪白,手中拿着浮尘的一个老者,飘在半空中,慈祥地看着骆正。
周易用的是前些天在山东曲阜,展露在周聪面前的那个面孔——周尔。
骆正看着面前的周易,强自镇定,问道:
“敢问老丈是何方神仙?”
周易轻挥浮尘:
“小仙周尔,敢问你可是周易?”
骆正摇了摇,告诉了周易姓名,并告诉周易,“周易”正是这个庄园的主人。
周易听着骆正的话,又挥了挥浮尘,一脸无所谓的表情:
“我在天上听说,周易此人,造福百姓,实乃是大大的好人啊!”
骆正听着面前自称“周尔”的人,在夸赞自家庄主,总感觉哪里不对。
但一时间也没有品出来,到底不对在哪里,又怕说错什么,惹恼了面前这位“神仙”,只得诺诺称是。
周易又挥了挥浮尘:
“不过,也无甚所谓,你既然也是周家庄园之人,那便告诉你,也无妨。”
骆正听着周易的话,面色中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作为周家庄园的人,当然都听说过周易父亲,得到上天感应的故事。
周易凭借父亲的遗留,不仅做到了朝中高官,还为百姓确确实实地做了很多的好事。
莫非,这就是我骆正的机缘?
骆正面上露出了挣扎的神色。
周易看着骆正脸上的挣扎,笑着问道:
“怎么,有什么问题?”
骆正摇了摇头,还是说道:
“请上仙稍后,这便通禀我家庄主。”
周易听着骆正不愿独占机缘,轻挥浮尘,哈哈大笑:
“见到这等机缘,还能保持这份心性,就凭借这一点儿,咱也要将它给你。
相信虽然这份机缘,没有给到周易,他也能因此受益。
咱便传授你一个知识,你说吧。”
骆正看着面前的“神仙”,又推辞了几句。
周易只是一脸无所谓,游戏人间的态度,看着骆正呵呵笑。
周易听着骆正推辞了一会儿,终于摆出了一副有些不耐烦的样子,定睛直视着骆正。
突然,周易用力地挥动的一下浮尘,从怀中甩出来了三个小册子。
还没等骆正反应过来什么事情的时候。
只见面前的“神仙”消失不见。
只留下了声音,回荡在骆正耳边。
“咱见你喜欢研究怎么能让庄稼长得好些,这便传授你三个诀窍。
分别称作‘氨肥’、‘硫肥’、‘氮磷肥’。
对了,这件事情,不要让任何人知晓,包括你家庄主,也不可以。
否则……”
骆正看着落到地上的三个小薄册子,抬手用力在大腿上捏了一把。
疼!
看来,不是梦境。
可这件事情,比做梦还要诡异很多。
骆正在大脑中回想着方才的事情。
在河边儿,居然遇到了一个自称“周尔”的神仙。
是因为庄主周易的善行感动了上天,因此下凡传授机缘。
可因为这个神仙太过游戏人间了,居然在周家庄园中随意挑选了一个人——就是他骆正,便把这份机缘传授了下来。
而且还是他骆正日思夜想的事情——如何能够研制出来更好的肥料,提高庄稼产量。
这件事情,端地怪异!
骆正一时间莫不明白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索性也就彻底不去想这件事情。
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手中的薄册子之上。
骆正打开了手中的册子,就是大吃一惊。
虽然,骆正从来没有接触过“化肥”,但凭借着他对肥料的了解。
这薄册子上面记载的“化肥”工艺,是非常合理的,非常可能成功的。
又是一道微风吹过,微风那边儿,隐隐约约传来了满意的叹息声。
骆正又转过身,却哪里能够看到什么东西。
今天晚上,着实怪异的很。
书房。
周易靠坐在椅子上,双手在太阳穴上轻轻地揉搓着。
今晚的“装神弄鬼”,体验还是非常良好的。
以来真正地把“土法化肥”的工艺传授了下去;
二来看到,这个名叫骆正的青年,不论是心性还是专业能力,都还算不错,值得培养。
三来也算大致验证了,通过这种方法,在大明各地,传授知识的可能性。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