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在得知老太太曾晕倒的时候,夏恒忽然有了一个细思恐极的推测,时间还要再往回倒一倒,定格在他穿越而来的那一天,试想若是夏恒未还魂,府里该是何种光景。
第一,贾瑚的死亡。若是贾瑚溺亡,那么郑氏承受不住打击就会流产,一下子没了两个孩子,别说郑氏作为母亲会伤心欲绝,就是老太太和贾代善恐怕都无法承受。
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经此一击,很难说能不能挺过来,而贾代善恐怕更甚。他要面对的可不光是嫡长孙和嫡长孙女的亡故,还有对郑氏父女的愧疚,毕竟郑氏是他亲自求了友人定下里的。
本来郑氏无事的话,说不定之后的郑家也不会在原著中提也不提,偏生老太太和贾代善是绝不可能看着大房没有嫡子的,于是郑氏生了贾琏后香消玉殒,换谁看到女儿为夫家而亡,怀恨在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贾姮的死亡。就算贾姮是个小透明,但是和贾瑚一起死了,老太太和贾代善可就受了三重打击。他觉得老太太很难坚持下来,谁会承受得了家里接二连三的死人,还都是小辈。
而对于原主跟前伺候的夏嬷嬷倒是好事了,还省得那两母女亲自动手了,就算贾家真的借看顾不力发作了,正好如了夏嬷嬷的心愿,就算真被发卖,她的女儿女婿也会把她买回去了,正好脱身。
说不定还会把原主的小库房洗劫一空,原主的亲娘的苦心绝对会被糟践得一干二净,那户籍和地契房契在说不定在夏嬷嬷一家的操作下,变成了夏嬷嬷一家成为小地主的筹码。
不过贾姮的死亡,对贾代善母子来说就没那么大影响了,但是重叠之下打击还是有的,说不定还会脑补一番是不是自家祖上杀人太多造的孽。
第三,贾娴的死亡。说不定根本就没传到贾府里面,就算因为前两件事让贾母休养,也就是变相的闭门思过,但是临近过年,作为太太不可能不出面,过年在古代来说可是大事。
繁琐细碎的事情显然不是王氏以及贾敏这两人就能安排的,老太太和郑氏经此打击怕是还在卧床,因此贾母自会被放出来。而贾母的出现,作为儿媳的王氏自然会受到掣肘。
再说王氏和贾敏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摩擦,导致姑嫂的嫌隙越来越大,之后王氏不待见林黛玉就又多了层原因。
在此时常起等人上京报丧,贾母绝对不会放在心上,说不定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利,还会隐瞒不报,老太太和贾代善恐怕至死都不知贾娴的死亡。
而贾婉过得好不好,还不是由贾母来说,毕竟老太太和贾代善没有像这次一样,因为得知贾娴的憋屈而去为贾婉撑腰。
说到贾婉,夏恒就不得不说贾母对软刀子的应用,让人望尘莫及。贾娴的姨娘钱氏是贾母从娘家带过来的,贾婉的姨娘则是贾府因为贾代善成婚采买的。
荣国公到贾代善才第二代,所以还没有家生子的概念,知道贾母成为老太君,下面枝繁叶茂后才有了家生子的概念。其实家生子一开始也是采买的,之后过惯了好日子,自然就不想出去了。
贾婉的姨娘赵氏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因为要给家里的弟弟说亲,她就被卖了进来,乍一见府中富贵也就息了赎身的念头,踏踏实实的做起来婢女。
本来她这么做下去,说不定也能混个管家婆子啥的,可钱姨娘的开脸让她意识到,原来还有这种富贵可享。于是偷偷筹谋了许久,直到贾母再次怀孕,便趁机爬了床。
其实赵氏根本就想到,钱氏是贾母带过来的,再怎么样也不会一下子打死。她可不一样,不过是个买来的死契丫头,就是打死了安个偷盗的罪名往官府一报,也没人会追究一个婢女的死亡真相。
当然,贾母是不会落下话柄的。首先伺候主母是妾侍的本分,所以贾母毫不客气的使唤着钱氏和赵氏,再加以心理折磨,不过十来年的光景,钱氏和赵氏便相继病亡。
而老太太再怎么对贾母有意见,也不会为个妾侍说话,不过是两个庶孙女的姨娘,死了也就死了。之后贾母便引导着贾娴依赖亲舅家,和表兄来了个青梅竹马,老太太和贾代善除了失望一下便也同意了。
总不能坏了门风吧,所以老太太因此才对贾婉的婚事上了心,还专门着人打听京里家世低一些却家风不错的人家,嫡子是没想过,差不多的庶子也行。
万没料到贾母不知和谁搭上了线,给贾婉定了个满族小官的嫡子。说到满族,也是因为西宁王金家的缘故,因此有不少大家族都走了科举的路子,而每到春闱时节,就能看到不少满族人拖家带口的来到京城。
一是为了科举,二是为了见世面,第三就是万一走运留在京城了呢!说到这个,夏恒也是挺惊奇的,现在朝堂上海真有个满族的官员,对清史稍加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人,辅佐康熙计擒鳌拜的索额图。
不过想在清朝一样做什么议政大臣是不可能的了,现在正在礼部任职,专门负责少数民族的各种事务。这种同化也是皇帝喜闻乐见的,因此每年都会录取几个少数民族的考生,然后放到各个地方去给自己派去的官员做副手。
而贾母就是看准了科举的机会,把贾婉许给了一个满族的同进士,这个同进士的父亲在东北做了个小官,听说国公府的女儿下嫁,恨不得沾个光家迁进京城,自然是万分满意。
所以老太太还真说不出不好来,官宦之家的嫡子,还是个同进士,年龄也不过五岁之差。就是皇帝听闻贾代善要嫁女给满人,还夸贾代善为民族团结做贡献来着,所以根本就没法反对。
当然,贾母是不可能让贾婉留在京城的,这不,这个同进士被封了个小官后,又给发送回老家了。而这次贾代善遣人去探望贾婉后,倒是真的打消了贾婉消极的念头。
不管是史书还是野史,甚至电视剧里都说了,满族可是一夫多妻制的。贾婉在成婚第二年生了女儿之后再无所出,而贾母的态度又决定了贾婉夫家的态度,因此早就有了抬侧室的念头。
说实在的,贾婉相较贾娴幸运了不少,钱家因为卖了的女儿做了姨娘才有了好日子,在京城里小门小户的也惹他们不起,可回到海疆瞬间被打入原形,这才对贾娴帮不上忙日益怨恨起来。
而贾婉不一样,夫家本身是做官的,官员还是要名声的,何况东北距离京城也不是很远,万一传了消息过去,他们家可受不了国公府的怒火。
直到这些年国公府对贾婉不冷不热的态度让夫家安了心,这才敢冒头让儿子迎侧室。还好贾婉的丈夫没有那个心,只是再没娘家人撑腰,贾婉可就顶不住了,婆婆想整儿媳妇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
因此贾婉得知眼前来看她的人是贾代善的亲信,那叫一个喜极而泣,整个人都明亮了许多。其实生孩子是要好心情的,因为第一胎生了个女孩,压力本就大,还知道了满族是个多妻制的民族,生怕丈夫弄回来一个平妻。
这下好了,公公婆婆对自己立马转了态度,也不提侧室妾侍之类的了,还当场打发了赐下来的几个丫头,对着来探望她的人也是热情有加,心里虽然畅快到底意难平。
不过当她知道这些转变却是因为大姐的死亡时,忽然就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厌烦起来。大姐姐因为没了亲娘,只能跟着自己姨娘过活,大姐姐对她还不错,但姨娘对大姐姐确实不屑一顾。
而她又太小,不知道怎么安慰大姐姐,所以大姐姐在重重压抑之下,才会把钱家当成救赎。自己姨娘没了的时候,还是大姐姐照顾自己,安慰自己,怎么就没了呢!
明明在她出嫁的时候,大姐姐还写了信添了妆,说好的常联系,因为距离太远也就时断时续的,她今年还盼着姐姐的来信,却没想到盼来的是死讯。
送走了报信的人之后,贾婉再也提不起心劲和公公婆婆打机锋了,只扯了料子做了孝服。她能庆幸因为国公府的招牌,家里没人敢说大过年的晦气吗?
而报信回来的人禀了贾代善二姑奶奶的情形时,老太太在听得直念佛,贾母自是做出一副劫后余生的表情,还自夸了下自己的眼光不错,二姑爷是个好的。
老太太还能怎么说,只能顺着贾母的话头赞了下,毕竟贾代善可是挺满意贾母的态度,还说大姑娘和她的姨娘就是执拗了些,要是让太太挑哪有这么多事。
夏恒要是知道了绝对会送呵呵两个字给贾代善,贾母指不定现在多后悔呢,她就想着东北是个苦寒的地方,可没仔细考察过男方的人品。
现在报信的人越说二姑爷的好,贾母心里就越不得劲。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这只小蝴蝶的缘故,扑腾了一下小翅膀,事情的方向就与原来的差了十万八千里,想想还觉得挺荣幸的。
就如现在,因为常起一家在荣国府挂了号,想在京城立足,自然少不了和荣国府打交道,日后若还是抄家。呸,干嘛咒大嫂和大侄子,哦,还有侄女,有了这一家,荣国府应该不会落到日后的下场吧。
毕竟老太太和贾代善都还硬朗着,再活十来八年的是没问题的。说到贾代善,就不得不说,时间真的个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尽管因为贾娴的去世,这个年并没有过得多闹腾,但是大年初一是个特殊的日子,可不是能随便打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