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军中,最早抵达雄州前线的是西军统帅部的后勤人员。
随后,也就是三月初,作为西军的选锋,由杨可世率领的一万五千名泾原军也到了雄州。
几后,种师中率领的秦凤军主力也按期到了雄州。
刘延庆率领的环庆军和鄜延军比秦凤军稍晚两也勉强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了雄州。
在这以后,到雄州来的客人越来越多。
童贯和童贯的幕僚团首脑(述古殿直学士刘鞈和龙图阁直学士赵良嗣)虽然还继续逗留在京师,但由李宗振、李子奇、于景等“立里客”组成的宣抚司却抢先种师道一步在雄州城里正式挂上“宣抚司”的招牌开张了——他们把雄州城里最好的房舍也就是以前接待辽使的行馆抢在手里,作为宣抚司办公和他们寄宿之处。
(赵佶登基之后,由其是近年,童贯和梁师成权倾一时,朝廷贵臣多出自其二门。“梁”字的下半部是“木”,故时以“木脚客”代指趋奉梁师成的朝臣。而“童”字,上“立”下“里”,故时以“立里客”代指趋奉童贯的朝臣。多年以来,童贯着实是招揽了不少立里客,这其中其实也不乏名臣、名将,像詹度、王禀等等,当然更多的还是仗势欺人的庸才。)
紧接着,河北都转运使詹度、河北转运判官吕颐浩、李邺等人也接踵而至。
至于本该跟选锋军一块到的前军,也就是胜捷军,则是晚了半个多月才到。
胜捷军之所以这么晚才到,是有原因的。
当初,种师道命刘光世拿着他的手令去命胜捷军出征。
刘光世如期到了淮宁府,宣读了种师道也就是统帅部的命令。
可紧接着宣抚司也派文字机宜王麟和贾评来调胜捷军出征。
就刘光世和王麟、贾评接到的任务而言,其实是一致的,就是调胜捷军“克日北上,至雄州待命”。
可王麟和贾评得知统帅部竟然先他们宣抚司一步给捷胜军下令,当即就将刘光世叫来痛批了一顿,并责令刘光世收回命令,由他们代表宣抚司再下一次命令。
有人可能不解,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其实不然,这里面涉及到了胜捷军的所属权——赵佶和童贯好不容易才将胜捷军从西军中分离出来,怎么可能让西军的人再染指胜捷军?
这也涉及到了统帅部和抚宣司的权力之争。
正常来,统帅部是统领军队打仗的部门,但没有调兵权,而宣抚司是节制统帅部的部门,没有统兵权。
就胜捷军为例。
就是宣抚司管统帅部,统帅部管胜捷军。
拿调胜捷军一事来。
正常的程序应该是,宣抚司给统帅部下令,统帅部再给胜捷军下令。
如果再将赵佶加上。
就应该是,赵佶给宣抚司下令,宣抚司给统帅部下令,统帅部再给胜捷军下令。
结果,赵佶直接给种师道下令命种师道为都统制成立统帅部,而宣抚司不想种师道,嗯……应该不想西军的人(不论西军的谁来当这个统帅结果都是一样的)再染指胜捷军,又怕种师道不听命处处防范种师道,所以才有这脱裤子放屁一事。
白了就是,皇帝不相信统兵大将,调兵部门也不相信统兵部门,统兵大将其实也不相信动作不断的皇帝和调兵部门,他们之间相互提防。
另外,调兵部门又和统兵部门争兵权。
总之,宋军的上层是矛盾重重。
不只上层,宋军的下层也有问题,尤其是被赵佶和童贯寄以厚望的胜捷军。
连续征剿了田虎、王庆、方腊,尤其是在富庶的江南走了一遭之后,胜捷军从上到下都大发了一笔。
加之,赵佶和童贯为了笼络胜捷军,给了胜捷军将士极其丰厚的赏赐。
以至于,胜捷军将士全都富得流油。
好死不死的,赵佶和童贯还让胜捷军在繁华的淮宁府驻扎。
进而就导致,胜捷军的将士,要么开始在淮宁府做起了买卖,要么就是在淮宁府成了家,要么就是整花酒地流连于淮宁府的酒楼、妓院、赌坊挥霍他们那大把大把的财富。
总而言之,胜捷军的将士不愿意离开繁华的淮宁府北上打仗。
而军令又朝令夕改(在王麟和贾评的逼迫之下,刘光世最后当众收回了统帅部的命令,改由王麟和贾评代表宣抚司从新下达了这个相同的命令)。
加上,想要彰显宣抚司的王麟和贾评,瞎许诺又无法兑现。
再加上,后来见胜捷军上下全都不愿意奉命出征,王麟和贾评大怒,进而找上刘光国、辛永宗让他们“斫去几颗驴头”杀一儆百——他们要刘、辛二将立刻将几个刺头军官拿来当场斩首,号令辕门,以警玩愒,要借那些刺头的头来行宣抚司之威。
结果,导致胜捷军哗变,差点杀了王麟和贾评,烧了行馆——其实,胜捷军的刺头们也就是吓唬吓唬拿着鸡毛当令剑的王麟和贾评,最终目的还是不想离开淮宁府北上打仗。
后来,刘光世见事不好,单人独骑去找种师中借来了马政和一支骑兵才镇压下了哗变,然后押着胜捷军北上雄州参战。
随胜捷军之后到达雄州的是姚平仲率领的熙河军,他们只比胜捷军晚了几,先于应当比熙河军早到的统帅部和泾原军余部。
种师道并无愆误,而是万事好胜的姚平仲,故意急行军,超过了种师道。
到了三月二十九日的黄昏,也就是朝廷规定西军必须抵达雄州前线的最后期限,种师道带着统帅部和泾原军赶到了雄州。
至此,西军全部到达雄州前线。
另外,宋江统带的二龙军也如期到达了雄州前线。
宣和四年四月初,童贯动身北上。
临行前,赵佶将童贯叫到身边面授巡边三策:如燕人悦而取之,因复旧疆土;耶律淳纳款称藩,次也;燕人未复,按兵巡边,下也。
从赵佶给童贯的这巡边三策不难看出,赵佶并不想用战争的手段来收复燕京,他想通过政治、外交等途径和平收复燕京,要是事真不可为,就按兵不动,换而言之,赵佶不想打仗,只要捞便宜。
随后,赵佶又任命蔡攸为副使,与童贯共领大军——实际上,赵佶是派蔡攸充当监军的角色。
蔡攸很快便也带着一队人马离开京城,往北进发。
蔡攸一行人刚走到陈桥驿,就发生了一件令蔡攸很不愉快的事。
那黄昏时分,突然跑了两个执旗兵。
写着“少师、节度使”和“宣抚副使”的两面大旗,竟然也被这两个执旗兵拐跑了。
官兵们私下里议论纷纷,都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