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我想认真的思考一些东西,另外还要再给你们解释一些事情。
已经写了二十五章,写出这些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突破,我从来没这么认真的编排过一个合情合理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君剑歌】的历史背景改编自明朝1443——?二十年之内的真实历史,读者朋友们你们现在读到的很多人物都是历史真实存在过的,我也说过,我会认真的把这一段的历史改编成你们喜欢的武侠故事。其实我自认为我的剧情设计的还算合理,但是怎奈何我的文笔很差。在写到每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时候为了不扭曲事实,我会去查很多的资。其中我看了一整遍的【女医明妃传】。
当我看完这部五十集的电视剧的时候,我对这一段的历史时期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老干部霍建华饰演的朱祁镇,黄轩饰演的朱祁钰,以及刘诗诗饰演的谭允贤,是主要角色。朱祁镇和朱祁钰咱们就不用说了,我仔细的寻找过这个谭允贤的真实性,历史上是真的有这个女人的,不过她的真名叫做谈允贤。而且谈允贤也没有和这两位皇帝产生过任何情感上的纠葛,因为朱祁镇是1464年逝世的,朱祁钰更早是在1457年,反观谈允贤这个女人出生在1461年,所以说他们三个人没有一点关系。而谈允贤的的确确是冲破了封建礼教对女人不能行医的传统观念,励志行医,和晋代的鲍姑,西汉的义妁,宋代的张小娘子并称古代四位女医。而且医者自医,谈允贤掌握很多的养生之道,有九十六岁的高寿。而且谈允贤遗留下来的人物画像和她的扮演者刘诗诗非常相似,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缘分。至于剧情之中改名姓杭,完全是为了剧情的需要,以及强行和朱祁钰扯上一些关系。历史的朱祁钰在还是郕王的时候他的正妃就是姓汪,至于叫什么无从考证。在他后来当上皇帝之后想要立贵妃杭氏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并废掉汪皇后。所以才在电视剧中加了改姓这一系列的故事。我说这些并不是说在黑这部电视剧,我这是想给读者朋友们介绍真实的历史,再去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面对一些抓不清的历史事实,心里就有一个数。
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朱允文的手里夺回皇位。在他之后,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到现在的英宗朱祁镇,都是儿子从父亲手中获得的皇位。在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朱高炽的正皇后张氏。朱高炽不是一个很得朱棣喜欢的太子,但是能够获得皇位张氏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话说得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张氏就是这个成功的女人,丈夫朱高炽和儿子朱瞻基在位的时间都不长,所以张氏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从张王妃晋级成为张太皇太后,开始了他辅助孙儿朱祁镇的时期。但是人是斗不过死神的,能力再强的太皇太后也无法逃避时间的镰刀,她也在1442年倒下了,离开了这个她奉献一生的王朝。
英雄总是孤独的。在【女医明妃传】中还有很多的角色,比如说谈允贤的义父于东阳,依我看这个人的原型就是那位兵部尚书于谦,至于于谦究竟比于东阳多做出哪些丰功伟绩,我在此就不剧透了。其中王振,曹吉祥,瓦剌太师也先,伯颜帖木儿,汪瑛等很多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我在以后的章节之中都会有描写,在此就不一一介绍。
总之对于【女医明妃传】这部电视剧,我只能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他所讲述的故事有很多会和【为君剑歌】有重复的地方,读者朋友们可以相互参照着观赏,一定会有发生冲突的地方,那就请尊重历史,以真实的历史为主,进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觉得,历史的真实性比娱乐性更重要。
这二十五章对于我的整个故事只是一个开始,但是交代了很多的事情,压埋下了很多的伏笔。我知道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何,所有很多的伏笔交代的都是十分明显的,我会在以后的写作中改正。在第二十五章的内容之中,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各位读者朋友,男一和女一就直接在一起了,至于以后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磨难,敬请关注。
明朝的历史中最能值得搬上银幕的就是朱元璋经历明朝,然后跳过朱允文从朱棣一直到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这五代皇帝,最后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统治之下明朝灭亡。在金庸前辈的作品中,对第一三个时期有大量的描写。朱元璋建立明朝在【倚天屠龙记】之中出现,而明朝灭亡可以参考【碧血剑】和【鹿鼎记】。所以经常读到朱祁镇这段历史的我就想在真实历史上虚构这样一个武侠故事。
这段历史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土木堡之变,以及后来的北京保卫战。虽然有一些剧透,但是相信很多读者都了解过这段历史,当你们读到我这本书的时候将会以一个新的角度,一个给武侠的角度重新学习这个历史。
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朝代就是明朝和清朝,我们也能从对这两个朝代的考证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个人觉得这两个朝代简直天差地别。首先就可以说说在民族上的差别,明朝的统治夹在两个少数名族之间——蒙古族和女真族,中原地区是汉族人的地界(在不考虑一些时代名族融合的情况)。所以在这些外来民族统治中原地区的时候,不会珍惜中原地区的人民,清朝还好说,元朝的时候汉人直接就被列在四个等级中的最末尾一个汉人的命有时候都不如一头驴。明朝则不然,自己人统治自己人,所以在明朝的前期在我所知的朱见深之前的这老几位做的都还是很不错的。
其次,明朝皇帝都谨记着朱家的天下是祖先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一点一点打拼夺来的。朱元璋放过牛,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在最底层得到了足够多的磨练才能建立这样大的王朝。但是女真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骑射方面应该是强于朱家,但是朱家人骨子里就流淌的那种骨气,别的咱们就不说了。就说一个算不上剧透的事实,就单看明朝和清朝的末代皇帝的结局就能看出差距。崇祯皇帝无颜苟活,自缢于煤山;溥仪沦为傀儡皇帝。交代事实,不掺杂任何主观情绪,就事论事,崇祯的做法就远胜于溥仪。崇祯认为自杀是最羞耻的结果,中国古代的人认为自杀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被人杀才是死的光荣;有一些文化中的观念就和中国的这种观念恰恰相反,就比如日本,他们的武士人物切腹自尽是一个天皇子民的荣耀。有些扯远,但的确是这个道理。
我还能想出来的区别可能就只有在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时候,明朝选择的就是誓死抗争,清朝末期则是不断的割地求和,条约赔款。中学的历史书上交代过很多不平等条约,比如尼不楚,马关,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等,对这段历史感到惋惜以及对政府无能的气愤。再多的我也没有过详细的研究,就不好说什么再多的话。
在武侠这一个大问题上的我是一个小学生,但还是有一些自己的见解。绝大多数的有历史背景的武侠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南北宋时期,以及明朝时期。这三个时代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尽管政权分裂,连年战争但是中原地区的主要大权始终是握在汉族人手中(仍然不考虑名族融合等因素),汉族人才是广大人名的主体。这样那些少数名族建立的政权就想元朝,金朝和清朝这样的环境之下武侠元素就很难寻觅,自然比较难形成武侠故事。其次就是需要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供大量的武侠元素,造就武侠故事。春秋战国有百家争鸣,南宋时期有靖康之耻,明朝时的元素就不说了,你们就等我慢慢给你们讲吧。虽然说这些非常出名的元素只有很少的作品在用,这使得每当提起它们的时候,它们就指向了你们所熟知的特定作品,这并不利于武侠的未来发展。
这是我从写着一本武侠开始获得的心得,未来的收获只多不少。我对待武侠一直都秉承一个信念:武侠武侠,武是形式,侠是精神。这两个字的含义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找到,无论男女老少,武侠精神都可以永存于心。乐于助人是武侠,拾金不昧是武侠,人生处处是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