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武三十年五月二十九日。
北平。
燕王宫
家庙后的东三所,第一处的宫院,宁王看到了辽王。
“十五哥。”
年轻的宁王苦涩的喊道。
“十七弟。”辽王满面通红。
十七弟的大宁,可以说是从四哥手里分出去的,靠着四哥的老班底建立的大宁藩国。
小十七被大侄儿轻易的请到北平,倒还算说得通。
自己辽东数十万军民,要地利有地利,又没有铁道,精兵强将在手,竟然同样的结局。
不。
输的更凄惨,基本上直接投降了。
太丢人。
辽王羞愧的说不出话来。
“大侄儿好本事啊,恐怕我大明未来的磨难更大了。”宁王心中仍然还在担忧。
辽王也叹道:“陕西的二哥死的早,听说山西的三哥也病重,所以留在太原治病,河南的五哥指望不上,山东的七哥境内民心差。”
“今日才发现,偌大的北方,拿得出手的唯有四哥,可造反的却是四哥的儿子和四哥的人马。”
“合该有此劫,恐怕父皇对我们这些儿子失望至极。”
“一个晚辈就把我们打的落花流水,不光是父皇会失望,天下人都会认为我们不成器。”
两个失败的王爷在一起,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完的苦衷。
王府的太监们贴心的为他们送上瓜果茶水,好让两位王爷润润嗓子。
虽然被关押在宫苑里,但是一切待遇从优,并不为难他们。
甚至朱高炽还担心他们无聊,专门允许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有个可以说话的同伴。
如果不是山西的晋王病的厉害,担心路上出了意外,这里就会有三位王爷了。
出去了这里的宫门,路上见到的太监和宫女们各个脸上有笑容。
和明朝中后期不同,明朝初期的皇宫和藩王宫里,有大量朝鲜进贡的嫔妃和宫女,以及在木邦等地大胜后俘获的少年,被收养在宫里当小黄门。
燕王宫也是如此。
数十名小黄门手持大棒,守卫在这里,不让任何人接近,也不让宫里的人逃出去。
前寝宫。
徐氏欣慰的看着朱高炽,眼前的长子,不但挑起了家里的门梁,还为王府打出了一片天。
“儿子前番见了两位王叔,观他们的面色挺不错。”
“你父亲在应天府不会有事吧?”徐氏更担心朱棣,已经半年未见夫君。
徐氏从小至今,和朱棣分离这么长的时间没有见面,数十年未有过的事,脸色有些憔悴。
“父王在京城一切都安。”
朱高炽安慰道:“本来是想派些人过去,顺利与否不提,多少保护下父王的安危,后来被皇爷爷召去了皇宫,父王反而更安了。”
“唉,你大舅舅指望不上,小舅舅倒是来了不少的书信,为你父亲的事忙前忙后。”
徐氏叹道。
“人之常情,我不会怪大舅舅的。”
“你媳妇也不要为难她,她满心只有你,郭家做出了这样的事,最难过的就是她了。”
“郭彩莲的确哭了好几回,儿子也安慰过她,世子妃的位置我不会变的。”
朱高炽平静的说道。
郭家虽然做出了背叛他的行为,但是郭家在辽东的影响力还是在的。
地盘的扩充,需要的人手也多了。
自己人虽然好用,可培养起来的人才,并无法急速的补充地方势力的空白。
郭家的影响力还是要继续利用。
不只是郭家,那些归顺的各地官员和将领,同样需要挑选一番后用起来。
北平官员都不够。
当初颜钝的逃离,带动了北平官员的逃离风波,现在北平留下的官员,不少人都是身兼数职。
的确有大量更忠心的工人阶级,但是术有专攻,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带兵打仗。
官员和武将中挑选出来的人才,更能保障事务的顺利进行。
如何把这些地区快速的吸纳自身,为自身提供动力,那么许多人不但不能动,反而还有大用。
徐氏见朱高炽有这方面的认知,心中也松了口气。
见过了母亲,朱高炽离开了王宫。
在自己的世子府。
葛诚,姚广孝,老狐狸申逵,张杰,墨麟等官员,以及陈亨,房宽等将领。
各站一边,殿内气氛庄重,颇有燕王在时的景象。
朱高炽坐上台阶的案几后。
望着台下的“人才济济”,朱高炽的嘴角忍不住露出笑容,心中难免有些得意。
北平的发展,不管数据上如何的增加,结果仍然还是要靠打仗来体现。
只有能打仗,打胜仗,打大胜仗,才是本质的考验,通关了一切问题就消失。
包括老狐狸申逵。
这家伙终于舍得露面,也不再称病不出门,这都是打胜仗带来的好处。
“葛诚,陈亨,袁容。”
朱高炽点名。
“辽东数十万军民,要尽快整合起来,最重要的是粮食,绝不容许饿死一个军民。”
“不但要尽快成立三营新军出来,还要保障辽东地方两个月后的夏收。”
说到这里,朱高炽忍不住感叹。
“北平有今日之宽松,虽然颜钝跑了,但是我不否认颜钝的功劳,布政司在北平开垦出的两百万亩良田,算得上首功。”
北平这些年的农业发展当然不止布政司,但布政司实打实的两百万亩良田,的确改变了北平需要南方供应粮食的局面,并且有了大量的积余。
房宽不愿意了。
首功必然是军方的。
“粮食最重要,但是军队借助铁道系统,原来十万兵需要百万民夫供应,现在基本上没有动用民夫。”
粮食和物资的运输,主要靠着铁道运营集团的工作人员们加班加点。
否则靠着传统的运输方式,北平就算田亩增加了,也供应不起两地开战,更不可能接应辽东数十万军民两个月。
“今日之胜,是各方齐心合力的结果,北平以后还需要同僚们继续齐心合力。”
葛诚站出来主动说道,避免了无谓的争执。
现在还不到谈功劳的时候。
“夏收在即,关乎粮食的安危,决不可受损,辽东之事必然狠狠震慑了朝廷。”
“朝廷准备的大军恐怕不会轻易北上,这就给了我们机会,前番闪击拿下太原,如今需要靠铁道线稳打稳扎,改为吸收成果。”
姚广孝在应天府吃了大苦头,已经上了黑名单,老和尚彻底下了狠心。
“北平有铁道之利,精兵之利,军备之利,而南北商贸又未受阻,时间多拖一日,我北平更得一利。”
“趁这两个月,山西太原和辽东,加上原来的新军,整合出二十万新军,到时候北境夏收也已入库,我们则进退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姚广孝的建议获得了认可。
新军的战斗力厉害是厉害,但是对后勤的需求也大幅上升,只有配合铁道才能如虎添翼,
为什么首要拿下太原,因为山西没有修建南北铁道,只修建了东西铁道。
在山西境内打仗,运输的问题还能解决,可如果南下作战,离铁道线越远,不但需要大量的民夫,更需要耗费几何倍上升的物资。
最理想的仍然是朝廷来攻,在北平外消灭朝廷大军,因为天时时”在北平,时间越久北平工业化发展道路越深。
朱高炽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
虽然暴露了“杀手锏”,但到底还是拿下了辽东地区,虽算不上完美,却也保持了战略上的优势。
可惜了。
朱高炽心里有些遗憾。
布局了多年,多少也曾想过老朱下巴都惊掉了的那天。
告诉皇爷爷和父王什么叫惊喜。
应天府集结的三十余万大军的确没有按计划出发,在山东汇合山东与河南的兵力。
辽东一战,谁还敢把大军派出去。
不想出办法应对北平的那支神鬼莫测的水师,哪个官员也不敢让军队离开应天府。
应天府想出的应对就是修海防,加强自身水师的建设,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北平接下来没有大动作,应天府也取消了大动作,仿佛北平闪击太原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皇太孙一系的官员,尽心尽力的组织民夫在海边修建海防,让李景隆等去组建水师。
第三日。
辽东官员和将领抵达北平。
朱高炽亲自率领北平文武官员,出城二十里相迎,双方见于北平东郊。
被士兵们督送的辽东文武官员内心紧张,突然间见到了王旗。
“燕世子来了。”
人群中引起了骚动。
郭铭不好意思的低下头,老远处的朱高炽,笑呵呵的主动迎上来,身后跟随黑压压的人群。
朱高炽扫望了眼神色各异的人们。
周兴不用提,当年来王府负荆请罪,这是第二次了。
庄德。
这是位狠人。
景保安、张玉、卢震等,这些都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为大明收复故地的精锐将领。
以上这批人,为大明稳固了辽东,收复了奴儿干,是奋战在前线的将领。
这些人历史上都死于靖难之役。
朱高炽又看到了杨文、吴高等,这些朱元璋为大明打造的阶梯储备将领,本该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名将。
“老丈人,一家子难免有口角之争,过去就过去了,世子妃在府里好生念叨,这回她可要高兴,能见到父亲了。”朱高炽拉着郭铭,热情的说道。
世子没有说大话,而在场的人们却或多或少松了口气,只觉得安心不少。
众人原来不注重的世子妃。
不知道为何,突然间成为了他们的主心骨,一下子变得重要了起来。
燕王宫。
世子府。
在正屋里眼泪婆娑的郭彩莲,什么都不懂,委屈的只哭,身边的丫鬟们连连相劝。
郭彩莲像小兔子一样的无助。
又埋怨父亲,又怕父亲有个好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