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的是,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暴动和苏维埃当局对当地老兵以及工人错误的粗暴政策,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地独特的经济基础。
伊热夫斯克工人相对滞后的阶级意识使得受到社会主义影响的苏维埃与他们矛盾重重。与彼得格勒那些在与资产阶级不断斗争中,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先进工人相比,伊热夫斯克工人受到的传统思想影响要大得多。他们都识字,很多人起码都有中专学历,但是同时也是虔诚的东正教徒,牢固父权制度依然萦绕在当地人的脑海之中。
更不要说工厂的招工制度依然是学徒制,即老工人与新入厂的年轻人结成师徒,众所周知,师傅和学徒之间存在着某种自中古时期以来便有的人身依附关系。
同样的,当地的生活模式是几乎所有俄国人梦寐以求的:工人们有自己的城市用房,有的人在乡下有自建房以及农奴制改革后分到的公地,拥有自己养的家畜;工人的工资由帝国财政部拨款,兵工厂财政有国家兜底,所以基本没有拖欠过他们的钱;军火工厂工人是沙俄最早享受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他们早就有自己的工会,同时也享有八小时工作制和工厂自治权。
但是伴随着世界大战爆发而来的总体战,使得大批的工人被动员入伍去了前线。而接替他们位置的是周边地区的农民和从首都彼得格勒调来的外地工人。随着十月革命后大规模旧军队的复员,从前线归来的工人老兵陆续成立了一些小的退伍兵组织,最后这些组织合并成了“伊热夫斯克前线士兵联盟”,作为一个老兵互助组织,它是经济性的,但是在分裂割据后的沙俄土地上,这些退伍兵组织不可避免地开始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
从彼得格勒迁来的工人与伊热夫斯克的工人因此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当地人本能的认为这些彼得格勒臭要饭的,一定是来伊热夫斯克抢食的。
当地苏维埃在十月革命后便宣布接管了政权,当然受外来工人控制的苏维埃直接就禁止了前线士兵联盟的合法活动,这使得老兵协会的军事组织人员转入了地下活动。
至于临近的沃特金斯克工厂规模更小,而且那里的苏维埃更加温和,允许了不隶属自己的自治组织的存在。但随着内战规模从彼得格勒的街头冲突逐渐演变为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内战,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也很快波及到了这里。起先,苏维埃提出的的“和平与面包”的口号得到了两地人民支持,毕竟他们也厌倦了战争。不过对待老兵,苏维埃并没有应有的尊重,由于战争停止,工厂大量裁员使得失业人口飙升到了7000人,许多老兵失去了生计,他们除了本职的造枪,在这几年里只学会了杀人。
9年4月高尔察克军队逼近伊热夫斯克,两地的地下老兵团体立刻积极联系,发动政变推翻了当地苏维埃。组成了人数接近5000人的‘西伯利亚工人军团’,后来数十万帝从东方登陆,既消灭了苏维埃有消灭了高尔察克,工人军团毫不犹豫的宣布效忠帝国。
之后这支部队和哥萨克共同参加920年华沙战役,失败后复原回家继续当军火工人打卡上班,一百多年过去了,他们生产的武器虽然从步枪变成坦克又变成了机甲,但只要工资有保障一切都好说。
很遗憾的是和平降临人间,修奈泽尔主导的大裁军开始。伊热夫斯克的军火工人再次面临失业,他们毫不犹豫再次响应暴动投身新帝,成了莫妮卡的亲卫队。
有时候历史就是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