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穿越小说 > 宋战世界史 > 东地中海之梦 第82章 枢密院、京观、专利局、船厂

东地中海之梦 第82章 枢密院、京观、专利局、船厂(1 / 1)

数天之后,这座小酒楼里谈论的话题已经开始在汴京城里广泛传播。

越来越多的人,无论他是见识深远之辈,还是鱼目混珠之徒,都开始对这件事高谈阔论,提出自己的意见。

朝廷当中也有很多人听到风声,并专门买了相关的小册子,研读起来这些小册子,也是那群福建书生带进汴京城的不过他不是为事情百姓准备的,因为读起来有些拗口而不接地气,因此之前并没有拿出来,反而这个时候才显得恰当许多,因为它能系统完备的阐述水上运输的重大好处。

这一点对有识之士来说其实不难理解,无论是曾经的长安城还是如今的边境,所依赖的都是水上运输,这条生命补给线。

八水绕长安已经成为过去,五水绕汴梁,却仍然就在眼前。

所以朝野上下的士大夫们对于李宁的主张十分认同,而且海上运输带来的巨额利润让他们也看到了甜仇,因此他们摒弃了宋朝特有的顽固与保守,竟然大胆地支持起了李宁的建议。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传来了一则消息,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惊讶莫名之中,消息的来源也是一些不知名的茶楼酒馆,但和之前的那一批并不相同。但当消息传出之后没有人去追究这一点有也只是少数而已,因为这则消息的爆炸效果实在太过明显。

这则消息的内容是在之前的一次大战结束之后,枢密院由于不相信李宁的战报,结果暗中派遣了一批人前往小亚西亚调查。然而他们在伊苏斯的战场上看到了让人震惊的一幕。

这一幕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明确和细致的说明,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在见过这一幕之后,所有的书名院官员们都相信李宁的战报毫无夸大之处,他确实是在这一战当中斩杀7万余级。

7万个脑袋,7万个圆滚滚的东西就摆放在叙利亚附近的伊苏斯,虽然在千年之后,这块地皮已经属于土耳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时空当中,李宁的光辉,将不会被时代所洇灭。就算被洇灭,也需要等待另一个千年的到来。

但那将会是当地施工的667年,或许那个时候,唐朝都不会出现,对宋朝时空,则不需要再考量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注定你要被改变得更加剧烈和惨烈。

只是宋朝人对这样惨烈的未来还没有明确的预期,虽然只有隐隐的担忧,但是除了皇帝和少数人之外,没有人会认为宋朝的明天不会变得更好,毕竟李宁从光幕司的活动当中为他们汲取了太多的利益。

正因为这样的想法让无数人同意李宁的做法也让无数人支持他,而枢密院对李宁的怀疑则招致了无数人的非议,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枢密院随着这一消息的广泛传播而陷入了巨大的被动当中。

皇帝亲自召见了他的枢密大臣,表明了他坚定支持李宁的态度。

这一点枢密使李咨非常清楚,但他也有口难言,你以为自国茶成立以来,他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大圣,因此他必须派人去调查一番,这也是枢密院众人一致的决议。

可是正如他预料的那样,这样的理由虽然符合事实,但却在皇帝面前根本站不住脚,老陆的恼怒的年轻皇帝,将他的严重不满倾泻在这位老麦的大臣身上,甚至明里暗里威胁他应该将他逐出朝堂。

李咨也知道,自己或许在朝堂之中待的太久了,因此也有了自请出外的想法,所谓的自请出外,就是自己请求离开政治权利中心,前往外面的地方去担任普通官员,这一般是一些对于朝堂政治感到厌恶的官员所乐于去做的事情,属于宋朝特有的政治现象之一。

不过他心中关于李宁的某些想法还在不断蔓延着,甚至已经结束了生根发芽的状态,进入了壮年时期,因此他不愿意轻易离开这个宝贵的位置,因为这对他执行这一想法太过重要,所以他顶着皇帝的愤怒,一直延续着枢密院商量好的坚定说法。

“每一场战事结束之后,枢密院都得派人去点算清楚,这本来是常理,没有什么好意外的。我不知道那些朝野上下的士大夫们究竟跟陛下说了什么,但我很清楚,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相信不久之后那些明白事理的人也会提出质疑。”

听到这样的解释,皇帝不满的撇了撇嘴,他拍着桌案呵斥道:“朕知道李宁在汴京城里安排了口舌,这已经让朕非常不满了。没想到朕的枢密大臣竟然也做出这样的事来。话说比起老谋深算和权谋之术,那个年轻的家伙比起你来还是差的太远啊,谁学谁的招数恐怕还尚未可知呢。”

这话说的已经很重了,李咨不得不弯腰请罪,然后灰溜溜的离开。

等到他离开之后,皇帝就拿出了皇城司最近呈报的一些报告。

“汴京城里已经有人开始非议李宁认为他们也能够做到李宁的工业,因为只需要熟悉外国的历史,便能够提前知道光幕里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进而事先做好部署,只要先手得逞,便可以无往不利。”

皇帝很知道,所谓外国历史之类的词汇都是从李宁那里传出来的,因此他也清楚有些人一直在研究李宁的行为方式,其实刚才离开的那个老家伙是在这方面比较早就动手的人之一,或许这和那位神秘的伯雅先生也有一定的渊源,因此他认为在那个老东西离开书秘院之后,应该秘密调查一下那位伯雅先生的真实来历。

至于其他人想要模仿李宁取得成功,那对皇帝来说没有什么不好的,越多的人取得成功,他的江山将会变得越稳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鲜明无比的,至于他对李宁可能构成的威胁,那不在他的考量范围之内。

皇帝就是这样一种生物,坐在这样的位置上天然就会拥有这样的思维模式,不会因为你是闲得还是愚蠢而有所改变,当然晋惠帝那样的程度除外。

但皇帝还是在写给李宁的信件当中,将这边的事情简单地与他聊了几句,并在之后的文字当中又肯定了李宁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认为呢,对于如今的大宋朝廷都是极其必要的。

他没有将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但数天之后见到这封信的李宁却还是将这两者迅速的并到了一起去考虑。

原因当然是非常简单的,那些人,对于光幕或者是外部夷情的关心,大多是冲着名利场去的,因此这是一种学习的主观能动,而他的客观灌输,虽然是为了保证应对光幕的基本能力,但也必然成为这些人主观投机的重要材料。

而皇帝将这两件事同时写在一封信里,毫无疑问,是希望李宁将这主客观的两种情况撮合到一起去,其实李宁也有着类似的想法,只是他希望运行的更加平实一些,简简单单的通过招生考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不能屈就于那些人的主观投机。

在和他的庞老大交流过这些事情之后,李宁迅速得出一个结论,唐老大对于他的判断是极其支持的这位经典的宋朝史大夫,拥有着追求平和的基本信仰,因此他没有因为朝野上下出现这种投机潮流而放松警惕,更是当即就选择上书皇帝,劝说他也遵循类似的标准。

天子御史的威力极大,年轻的皇帝甚至感到一些可怕。在受到老师的训斥之后,他果断地给李宁写信,表明自己绝没有去救那些人投机倒把的意思,反而鼓励他公正客观严格的进行学生选拔,而在汴京城这边,他更是亲力亲为的阻止了一些浪荡子弟去参加考试的想法,当然,李宁认为这种做法是有一些矫枉过正的,他反而希望那些无所事事的混蛋好歹去学点儿东西。

不过就算他将这个想法说给皇帝听,皇帝恐怕也无法重新动员起那些浪荡子弟了,因为之前书面院的报告里不曾提及的一些事情,如今已经被消息灵通的人士传播到了坊间的百姓耳中。

枢密院的官员究竟是如何确认了李宁功绩的正确,在之前一直没有细节上的描述,但是很快让人震惊,莫名的说法就流传了出来。

“京观!”

“啊!”

只需要两个字,便能够让汴京城的舆论场再一次轰然炸裂,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高高堆拢起来的尸体,摆放在那里成为秃鹫和苍蝇的食物。

京者,高丘也。

观者,阙型也。

古代的人我是说比宋朝更加古老的人,每一次杀敌杀贼之后都会将尸体堆放在一起,成为一座高高的土丘,这就是这两个字的来历,但是后来这样的习惯并没有仅仅作为习惯而被延续,而是作为一种炫耀武功的行为,高句丽唐朝大伯东.突厥之后类似的行为就出现过,在此之前他们争讨的时候,也付出过类似的代价。

而在人文主义文化盛行的宋朝,做出这样凶狠的行为,显然是有些过分的因此便已经成成为了剧烈争吵的地方,但那些已经投笔从戎的家伙们却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李宁说话,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才彰显了他们华夏男儿的本色,因此一个个携带的佩剑到大街上去晃悠,似乎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已经自诩为李宁的党羽。

皇帝也为这样的行为所振奋,虽然他早就知道,因为李明早就在书信当中和他汇报过,但这个时候他才认为是时候亮出自己李宁粉丝的真实身份了,因此他穿着铠甲,携带配件不断在皇宫当中转圈,甚至准备微服出巡,到民间去和那些同道中人好好聚会一番,看看能不能碰到一两个贤达之士。

不过皇帝这种冲动的想法立刻招来了他,名义上的母亲沈太妃的强势关注,这位宰相孙女将皇帝叫到自己的寝宫当中一顿臭骂,然而皇帝却听得非常舒服,因为太妃娘娘是在担心他招来太多的非议,以至于可能影响到皇权的稳固。

“官家若是想做些出格的事情并非不可,但至少也要等到皇子长大成人,要不然的话,有些人的念想恐怕不会死心。”

“娘娘说的甚是。不过这次大胜实在是太过振奋人心。”

“你说的对,不过,前些天有人曾说李宁上了奏书声称不要赏赐,不知这事可是真的。”

“是真的,但上次还是可以发给他的,不过加官进爵的事情可以省了,因为在出站之前我已经给他升了官现在就当是提前奖励了,因此这次靠上主要是播发一下前两他在前线有些吃紧,而且他还担心陕西那边也会有事,所以主动劝说我调2万精锐前去增援。”

“那2万精锐什么时候能够赶到?”

“现在还在路上呢,听说今年一早就出发了,不过因为需要适应气候的原因,走得非常之慢,但即便那样也有很多人病死在路上了。”

“南方都是瘴疬之地,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在所难免。”

“娘娘您这回想错了,是那群人来到不是瘴疬之地的北方,反而有些不适应了。”

这话逗得沈太妃直乐,训斥皇帝的事情也因此而暂时宣告一段落,不过,太妃最后还是叮嘱皇帝,一定要照顾好皇子们,大宋的官家并不是那么好做的。

皇帝表示他非常清楚这一点,虽然他也知道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清楚,不过,李宁在调派2万精锐的同时,也为他送来了一批经历过战争磨练的情报人员。

虽然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伤残士兵,被安排在汴京的潜火铺当中工作,但另外一部分人也混进了内军巡院,成为了皇帝的爪牙——皇帝对这群人特别重视,他很想知道,鉴定成立,究竟还有谁在萌生着一些奇怪的想法?

不过打开这样的情况必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照顾好皇子确实是他的当务之急。

有趣的是,出于对李宁的信任,皇帝本人也开始注意起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于皇子们他也提倡要适当的多加锻炼,虽然,皇子们年龄十分幼小,但皇帝也开始请教李宁,有没有类似的房子用于保健?

李宁当然不是全职全能的任务,但他却推荐了几个名医供皇帝选择。

可惜皇帝并不完全相信他们,于是在书信当中谋划,希望李宁能够在之后前往西下前线的过程当中,与他在汴京会晤。

说起来,穿越到大宋的两年里,李宁还从来没有进入这座帝国的政治中心。

甚至他理应进京办理的某些关于官职升迁的事务,也没有按照规定顺利的办理,因此他现有的职务,其次是没有受到官方承认的,只是他资历威望太高,又有庞籍作为前线的后台,所以没人对此说三道四。

何况皇帝更是特地下旨,认为他不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不过关于皇子的事情毕竟非同小可,因此,皇帝还是认为李宁有必要出现在汴京城里。

基于这样的想法,两件事情,便沦为了它的衍生影响标的,首先一件事情是专利局被迅速的建立起来,因为皇帝对李宁的信任,已经因为他们两个双相互通信的缘故而被无限的拔高,因此皇帝几乎没有另加条件地通过了李宁的这项建议。

而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李宁没能够如同他想象的那样参与福建造船厂的建立,这对于他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地官员认为他们有能力组织好这一切,所以将造船厂的事务全盘接收了过去。

在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原有的造船厂也终于整合完毕,他们不但融合了阿拉伯的软帆技术,还将龙骨技术也摸索了个大概,再加上原有的水密隔舱技术,恐怕实现跨洋远航也已经不再困难。

不过,这样的船只建造,光是木材的储备就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毕竟以前他们从来没有寻找过符合龙骨要求的木材,因此,这一准备木料的时间是不可能缩短的,甚至他们还需要去手工种植一些符合这种要求的树木,好在福建多山,这样的工作并不难完成。

但即便这样的大型战舰无法顺利地出现在现在的战场上,既有的大型船只也足够可以给敌人带来危险,因此压力山大,在不久之后,或许真的可以看到盟友凶悍的舰队。

亚历山大现在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工作。堤道已经建造了足够的长度来攻击城墙;战舰已经获得了安全的泊地;海峡已经被清理干净,可以供攻城战舰接近城墙;泰尔人的舰队也已经被他逐回港内无法突围。剩下所要做的,就只有打破城墙对城市发动进攻。

但这其实才是最困难的一部分,至少在得到盟友火药支援之前,亚历山大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冒险尝试。

最新小说: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 偷香目录最新章节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