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军剿灭曹成部匪寇的军报传回新朝,高宗大喜。
他甚至都没有关注到功臣名单上,有一支韩家军参与,还有赵若楠、魏十三等几个不起眼的名字。
更加不可能想到,他们将会是动摇赵宋江山的重要人物。
既然功绩摆在眼前,封赏自然少不了,接下来,赵构再降圣旨。
绍兴二年六月,因平游寇之功,岳飞被授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岳家军北上后屯兵江州,负责守卫长江中游,转呗后面北伐的相关事宜。
赵若楠、魏十三所率领的韩家军,并未受到什么实质上的封赏,只是接收到宋廷口头上的表扬,然后要他们配合湖南当地的剿匪队伍继续打击当地的杨幺队伍。
一开始,宋廷这条命令,并不能让韩家军营中诸位将士信服的,再怎么说,他们在围剿曹成这一行动中,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作用,若不是他们,起码岳家军不可能在剿曹成部时,如此轻松。
最起码,若无魏十三领兵赶至全州一带,岳家军他们的死伤要比现在来得更加惨重,现在的情况,反而是韩家军在东南战场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死伤近半数人,军队规模减至两万余,所以于情于理,他们都应该得到一个更加重视的封赏。
不过,魏十三对此却是释怀的,当朝乃是赵构,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出来的呢?
他没有纠结这个问题,既然当初下定了心思,想要在从军道路上,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魏十三也算是有这种结果提前想到。
就是岳飞这种英雄人物,在靖康元年,便开始一直为宋廷在战斗,也是几遭辗转,起起伏伏,立下无数战功,才在建康四年,转战江淮后,接连数月在战场上的功绩而声誉日高,才受人举荐,正是成为一方知州,眼下他们这种战绩,恐怕在赵构眼中根本算不上什么。
何况,还有岳家军占了功劳的大头,分配到他们身上的功绩,自然就没有什么显眼的了,事实上,魏十三也并未想过借助岳飞这一战,便一飞冲天。
他知道,接下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蹭上岳家军剿灭曹成的大势,进入到宋廷,甚至是赵构的视野,其实已经算是达到了他们初步的目的。
几番劝阻和解析之后。
这支失去了韦东林这位副将的韩家军,魏十三顺理成章地接替了他的位置,坐上了这支军队中的第二把交椅,成为新的副将。
此举也算得上是众望所归,韦东林的死,非但没有给这支新组成的韩家军带来太多的麻烦,反而是领这只军队更加团结,更加稳定,也更加气势磅礴了。
这也算是他死得其所。
而先前与他合作的马夫人,看到这一处,已经是彻底明白,她大势早已一去不复返,但要她一个人就此离开,她又不甘心。
最后,却还是想着大军之中,苟活着,改变主意,到了有朝一日,提取定会退而求其次的计划的。。
而这个
魏十三并无瑕疵去管理这一件事情,但在接受了前面的教训之后,他也没有急于求成,也没有空闲时间去关注她。
接下来。
一战下来,他们剩下的大部队,停在了湖南与广西交界处,重新改变休整结束之后,正式进入了湖南地带。
实在是,当时杨么聚集人马占领洞庭湖区,采取“陆耕水战”体制,继续与南宋朝廷对抗。宋廷视之为“心腹蓄毒”,曾多次遣使招安、派兵征剿,却都是铩羽而归。
但宋廷又不能就此放弃,由于忙着组织岳家军安排防止金军突然南下的行动,无奈何,只能由赵若楠、魏十三所率领的军队只能领命。
又是赶几天地位路,他们才算是在距离洞庭湖外三四十里地的位置驻扎了下来,等待更好的机会。
杨幺部,发展到了现在,已经有数年的时间,宋廷一直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要派人剿灭他们,却一直无法做到,反而更加助长敌人的气焰。
先人们的经验已经非常清楚了,魏十三领兵靠近之时,自然不会选择带着兄弟莽上去,毕竟面对杨幺部如今这种据险而守的策略,他暂时也没有想到想到破解之法。
而且,他们还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先前,岳家军将粮草分给了他们一部分,才让他们撑了过来,后面宋廷封赏都没有降下,自然也不可能给他们补充军饷。
到了现在,他们再一次面临到粮草短缺的问题。强征强取,以他们现在的身份且不说合不合适,恐怕在老百姓手中也榨不出这么一大批的粮草来,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他们没有联系朝廷的绿色通道,向朝廷要粮的路子怎么看都是行不通的,于是乎,仅仅是这个问题,便让他们近两万人的军队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地步。
正是人心惶惶之际,陈玉案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既然杨幺部的将士,能够以‘耕陆水战’的方法,养战官军,立于不败之地,那为何我们不能用他们的方法呢?”
这番话传到魏十三耳中后,当即便给他派了一队人马,负责勘察地形,寻找适合耕种的地方,正好这个时候正值春收秋耕的季节,另外,说起这个,他忽然也想起,当初在雩都中。
魏十三便留了一部分的人,照看当地的农作,当初的赵继祖深知粮草于军队的重要性,在占领了赣东地区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命令当地的百姓,每家每户都要耕作,然后将粮食上缴到他们的粮仓中。
若不然,以他们的实力,也不可能发展得如此之快,如此,岂不是说,两地都要一大正等待收割的田地?
想到这处,魏十三觉得,他们活下来了,起码燃眉之急应该可以渡过去了,若是陈玉案能找到合适的耕作之地,那就算是与对方打持久战,也不至于陷入被动。
便是如此,这支急匆匆行来的韩家军,在生死攸关的重要关头,并未第一时间,选择与杨幺部火拼,而是非常理智地选择了兵分两路。
一路果断往赣南、赣东一带去,厚着脸皮,逐家逐户去要粮,大概是因为先前匪情已经被平定,百姓们不至于完全流失,还呈现出死灰复燃般的生机,这一操作要来的粮草还真不少。
第二路,则是放下手上的刀枪剑戟,褪去身上的衣衫皮甲,在陈玉案找到的大片耕地中,忙活起了春秋与秋耕的事情。
这样的操作,持续了一个月有余的时间,他们手下这支,本要在温饱线上挣扎的韩家军,竟然重新焕发了新的光芒,活过来了。
军营中。
“面对我们现在的处境,众位有什么良策,可以尝试兵败那杨幺的?”魏十三将赵若楠,宋青、陈玉案、言雀、施种道、梁坤叫到了营中,商讨关于如此对付杨幺的问题。
众人闻言当即陷入沉思。
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事实上,宋廷并非第一次派人前来围剿这杨幺部了,这些人,虽然不敢说每个都是子午良将,但肯定不会每个人都是草包。
改用的办法,寻常的不寻常的,他们几乎都用过了。
而且,这杨幺明显比性格冲动,头脑简单的曹成要老练得多,他知晓只要自己坚持防守,不贸然进攻,官军就无法左右得了他们,所以才会如此有底气一直不转移。
魏十三对于眼前的这种情况,也是十分的头痛,尽管他们现在解决了粮草的问题,但现在又多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摆在他面前。
没有水军。
敌人擅长水战,他们这些人,只有当初魏十三要马夫人坚持训练的一队水军,但万安河现在人都不知道去了哪处,那一队的水军,死死伤伤,也所剩不多。
就算是勉强能够组成一支二百来人的队伍,他们也可以选出擅长水性的兵卒进行加练,但没有战船这个问题,算是给了他们迎头一棒。
难道还要回到赣州地区,借几条船过来?
越是想到这些问题,魏十三便感觉头痛欲裂,他们匆忙来战杨幺,没有事前做好对敌人的调查,敌我战力的分析等相关问题的弊端,再一次被无限放大。
种种困难之下,魏十三最终也释怀了。
反正现在他们已经种下秋稻,暂时没有温饱问题,那一切便从零开始准备好了,在破敌计划商讨不成后,魏十三当即跟赵若楠沟通了现在的情况。
接着,赵若楠便下令,在各军之中,抽调擅长水性之人,负责专门训练水上战斗的方式,驾驶船只的技术,以及船队战术的运用等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迅速派兵往上犹城处,将他们先前请回城中的工匠,全部带到这边的战场来,临时打造战船,水上作战的兵器等重要物资。
时间便在这种琐碎而驳杂的事情中流逝。
领了魏十三的银票,分离长达三个多月时间的,周奎轩、杨成两人,从黔地回来了,他们幸不辱命,带走了三千余人,带回来了近五千匹贵阳马。